2月19日下午,小米造車的消息不脛而走,距離百度正式宣布進軍造車時隔僅僅1個月時間。關于最新造車傳聞,小米集團表示暫不回應,等待公開信息披露。不過,二級市場早已作出提前反應,受此消息刺激,港股小米集團19日尾盤直線飆升,最高漲逾12%,市值超過8100億港元,勁漲近900億港元。
小米多次涉及造車傳聞
19日下午,小米被爆已確定造車,并視其為戰略級決策,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或親自帶隊,不過具體形式和路徑還未確定。目前,關于小米如何造車也還沒有更多詳細信息。
關于最新造車傳聞,小米集團內部人士表示暫不回應,等待公開信息披露。不過有汽車產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按照跨界造車的通常流程,小米造車倘若成真,接下來的重要一步應該是像百度、阿里一樣,選擇一家具備生產能力的整車廠合作。從目前情況來看,尚無整車廠發布與此相關的公告。
小米和汽車之間,一直存在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系,這種關系至少可以回溯到7年前。2014年,市場就有聲音猜測小米是否要進軍汽車領域。當時,互聯網巨頭進軍汽車產業的苗頭剛剛出現,小米倘如進軍造車,無疑起了個大早,但能否趕成集,并不可知。畢竟,萬事難以預料,當時雖然面臨九成高管反對,但樂視網造車就邁出了艱難第一步,第一款汽車操作系統正式問世,可惜結局潦倒。
這一年前后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雷軍親自去硅谷拜訪馬斯克。當時,雷軍拋出為什么要做特斯拉這個問題后,馬斯克告訴雷軍,他從不覺得做新能源汽車是一門好生意,因為失敗率要遠超過成功率;但這終將是要有人完成的事業,他不希望等其他人來做。聽到馬斯克的回答,雷軍認為:馬斯克所做的事情,是我們很多中國的企業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原來真的有企業家是不為利益和目的所出發,只是單純地為了造福人類。
2017年,市場再度傳出小米純電動汽車最快兩年內即可實現量產的聲音。當時小米官方的回應稱:“小米的核心業務是手機、電視和路由器,目前沒有任何汽車制造的計劃,望周知。”
2020年,小米商城在微博上曾發布了一則預告海報,稱“認真說個事兒,明天有新品。”從海報上看,新品輪廓明顯是一輛汽車。消息一出,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社交媒體上的網友瞬間炸開了鍋。不過,這篇微博在發出后不到一個小時內就被刪除了。小米方面再次強調,小米“造車”這個事情是不存在的。事后的真相,原來是小米做了一輛“智能遙控車”,1:16比例復刻吉姆尼(Jimny)越野悍將形象。
科技公司入局造車成常態
汽車產業作為工業與科技結合的明珠,每一個擁有技術夢想的科技公司都有一個造車夢。其間既有類似特斯拉一樣的情懷型企業,更折射出競逐未來IoT終端的戰略考量。
從近年來看,一眾巨頭都在進軍汽車。繼華為和長安以及寧德時代合作,阿里、上汽和張江高科聯合打造智己汽車、蘋果傳出與現代汽車聯合造車的傳聞之后,今年1月11日,百度和吉利控股雙雙官宣:聯合組建一家智能電動汽車公司。由百度發起主導,吉利控股是目前除百度外的唯一資方。此后百度造車火速推進,在百度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李彥宏就披露了百度與吉利汽車合作的最新進展,表示已任命該公司的CEO,確定了品牌名稱。
百度與小米先后加入造車陣營,拆解來看,兩家巨頭確實存在相似基因。以小度音箱和小愛音箱為代表,兩家公司都大力推進物聯網戰略;再比如,從造車耗資來看,兩家公司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根據wind統計數據,百度最新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57億元;小米則是302億元。
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兩家巨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對于百度而言,面臨傳統搜索業務的天花板,以及字節跳動等其他互聯網巨頭的激烈角逐,百度壓力陡增,2019年第一季度,百度遭遇上市以來歷史首虧;2020年相當一段時間,百度市值連續被超越。百度能否借助造車,構造自身成長的“第二曲線”,成為市場關注的重要方面。
而對于小米來說,雖然在智能手機行業小米持續發力,已經躋身世界前三,但與此同時,全球手機銷量增長已陷入停滯。在小米十周年之際,雷軍復盤小米過往歷程,其中就提到了升級“手機×AIoT”戰略。借助智能電動汽車再樹增長極,也將成為小米實現突圍的重要武器。
此前,小米在汽車行業方面也有一定積累。公開資料顯示,小米近年來陸續申請了汽車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汽車方向的發明專利;小米的多家關聯公司也均將汽車零配件作為經營范圍登記,涉及分公司均于2020年后成立;最為關鍵的是,作為新終端的電動車需要應用智能系統,而智能化則是小米的優勢之一;同時,小米造車的優勢還在于已積累起來的品牌和用戶,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僅MIUI系統月活用戶就已達到3.6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