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雨瑤
5月16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泰國羅勇工廠投產儀式暨全球累計產量2859萬輛下線儀式在泰國舉行。
泰國羅勇工廠的投產,不僅是長安汽車“海納百川”計劃的里程碑,更是我國汽車產業從“產品出海”進化到“產業出海”的縮影。今年以來,國內多家車企加快“出海”步伐,全球化戰略進一步升級。
一直以來,長安汽車扎實推進從產品出口到品牌“出海”、再到產業“出海”的“三步走”增長路線。羅勇工廠是長安汽車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工廠,目前該工廠年產能達10萬輛,未來將擴產至20萬輛。據介紹,長安汽車以“大單品”策略為核心,在泰國市場上市深藍S07、E07、阿維塔11等產品。未來三年,長安汽車還將陸續投放12款全新新能源產品。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長安汽車通過本土化生產降本增效,推動從產品單一出口向技術、管理標準輸出的躍升,加速品牌國際競爭力構建,有望為其拓展東南亞市場提供支點。
面向未來,長安汽車將始終堅持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按照規劃,公司力爭到2030年,全球銷量突破500萬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300萬輛。
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泰國是輻射東南亞的關鍵市場,在技術層面,未來公司還將進一步加快AI、組合輔助駕駛等技術迭代和應用,發展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先的科技賽道。
自2023年“海納百川”計劃啟動以來,長安汽車已基本完成海外五大區域布局。數據顯示,2024年,長安汽車營業收入(全口徑)2767.2億元(含阿維塔153.5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自主板塊新能源收入占比達46.5%,同比提升16個百分點;海外銷售收入占比20.2%,同比提升6.7個百分點。
全球化布局已經成為車企競爭的關鍵。今年以來,我國車企“出海”進入全產業鏈生態布局階段,其紛紛將研發、制造、供應鏈、品牌、銷售等全體系扎根海外。
日前,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明確了在巴西進行本地化生產的計劃,并宣布將在與坎皮納斯州立大學、圣卡塔琳娜聯邦大學和圣瑪麗亞聯邦大學合作的基礎上,在巴西設立研發中心,將廣汽研發體系全面導入巴西。
5月8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與安利捷汽車簽署合作協議,后者將在波蘭市場代理銷售吉利品牌的新能源汽車。根據協議安排,雙方計劃于2025年第三季度在波蘭啟動銷售業務,首款引入的車型為純電動SUV EX5,該車型在中國市場的對應產品為銀河E5。
4月份,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與巴林頂級汽車集團Ebrahim K.Kanoo達成戰略合作,正式進軍這一海灣區域關鍵市場。此次合作標志著小鵬汽車“出海2.0”戰略在中東地區實現縱深突破,全球化布局版圖進一步擴大。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對記者表示,國內車企在海外的銷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出海”是關乎車企生存的重要戰略之一。
張孝榮表示,我國車企“出海”正從“貿易型出口”轉向“產業深度本土化”。具體而言,主要有幾大趨勢:一是為規避貿易壁壘,車企在海外建廠以實現產業鏈協同;二是新能源技術輸出為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智能電動化產品成突破口;三是“生態出海”趨勢凸顯,車企從制造延伸至充電網絡、數字服務等全體系布局。車企布局的海外市場也在分化,東南亞、歐洲成為車企瞄準的重點市場,同時,車企更注重本地化研發與合規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