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
緩解低收入人群生活壓力
本報記者 杜雨萌
“販夫走卒、引車賣漿,是古已有之的職業。”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個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靖一看來,活躍的個體經濟既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牽扯著數以億計人的生計問題。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稍早前,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的測評指標中,就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而這也被看作是放寬搞好地攤經濟的積極信號。
隨后,包括成都、西安、杭州、長沙、青島、許昌等地更是陸續提出放開地攤經濟和夜間經濟,鼓勵失業、下崗等人群出門擺攤。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地攤經濟”本身就是“夜經濟”的重要形式,有助于進一步激活“夜經濟”,讓“夜經濟”更加豐富多彩,且更具生機和活力。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具有特殊的意義。
董希淼稱,擺地攤多為下崗職工和務工人員靈活就業的一種方式,而發展地攤經濟無疑能緩解當前一部分的就業壓力;其次,由于擺地攤相對成本較低且風險較小,所以一定程度上又能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再者,受地攤商品價格相對較低且購買便捷等特點,發展地攤經濟還能滿足居民群眾的日常消費需求,助力提高城市活力。
盡管得益于地攤經濟就業門檻低、商品價格低等特點,使其在促消費、保居民就業方面擁有獨特優勢,但這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也意味著將面臨新的管理考驗。
“如果是無序的發展地攤經濟,這勢必會影響到城市的交通秩序、市容市貌以及居民生活。”董希淼認為,對于地攤經濟的管理,一定要加強引導,使其有序發展。比如從金融角度來看,是否也可以研究將“路邊攤”“夫妻店”等經營主體納入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支持范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進而為地攤經濟有序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