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雁爭○編輯 林堅
上海證券報記者昨從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了解到,由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發的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迎來了重要時刻——首顆衛星下線。這個進展有效驗證了國內首個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衛星柔性生產線的可行性,標志著衛星批量生產時代即將來臨。
這條衛星柔性生產線具有“柔性智能化、數字孿生、云制造”等典型特征,通過采用智能制造先進技術,可實現生產過程中精準感知、關鍵工序質量實時控制、制造全過程數據采集與控制等功能,滿足1噸以下小衛星年產240顆總裝集成測試的需求。
衛星柔性生產線投產后,小衛星的生產效率將提高40%以上,單星生產周期將縮短80%以上,人員生產效率將提升10倍以上。
衛星的批量生產是我國建設衛星互聯網的必要條件。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的衛星互聯網建設進展迅速,制度和技術方面都有突破。
4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消息,將組建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經營范圍以衛星互聯網為主,包括從論證到工程、運營,發射和測控,以及基礎和增值電信業務。
近日,中國信通院攜手衛星互聯網領域的北京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開展了一系列低軌衛星技術試驗,試驗采用了基于5G的信號體制,突破了衛星通信系統和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因信號體制差異難以融合的問題,實現了低軌衛星網絡與5G網絡的深度融合,邁出了我國天地網絡技術攻關的重要一步。
衛星互聯網以衛星為中繼站轉發微波信號,從而實現多個地面站之間的通信,可實現全球性的互聯網連接,與移動通信、地面光通信一樣成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方式之一。
建設衛星互聯網離不開強大的衛星生產能力。銀河航天通信技術專家李建成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后我們將加速技術創新,致力于低成本、高性能衛星的批量化生產以及星地通信系統研究與研制,繼續開展星地融合技術試驗和應用演示,助力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