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偉
7月10日,鄭州商品交易所成交量最大的玻璃509期貨合約(代碼:FG2509)收盤大漲,截至記者發稿時運行在1100元/噸水平,創下近三個月新高。資金做多熱情同步點燃,當日主力合約增倉明顯,凈流入資金加速。
7月11日,一位期貨公司黑色系研究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輪上漲更像是政策預期與資金情緒的共振。但是,玻璃現貨商對高價接受的意愿仍低,今天沙河貿易商的報價已有下調跡象。市場存在‘強預期、弱現實’的情況,玻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普遍持有謹慎觀望的態度。”
在政策層面上,6月1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稱,“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降碳取得積極進展”。建立粗鋼、水泥、平板玻璃、精煉銅、碳酸鋰、電石、磷銨、光伏等重點工業產品產能預警機制,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產能置換政策。
在建材玻璃領域,主動冷修等待消息成為企業的選擇之一。湖南某玻璃企業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部分企業已主動冷修,等待進一步的消息,現在市場上的玻璃存貨正在減少。目前,天然氣制玻璃每噸虧損約80元,石油焦工藝路線也逼近盈虧線。6月1日至現在,就我們了解的情況,全國有4條產線停窯,涉及日熔量2800噸。”
在光伏玻璃領域,亦有上市公司計劃冷修,某上市公司證券部人士在電話中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計劃在今年第三季度冷修2座窯爐,4400噸產能暫停釋放。這相當于行業月供給量減少約6%。”
供給收縮推動庫存持續走低,但是產業鏈中游的深加工企業態度謹慎。山東一家門窗廠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在下游有一些訂單,都是為‘金九銀十’交房旺季提前備貨。但是門窗企業只敢接短單,排期不超過7天。地產項目資金到位率不足,導致玻璃加工費壓價5%至8%成為常態,就算是玻璃期貨繼續漲價,我們也不敢囤玻璃基片,否則資金鏈會出問題。”
有券商建材分析師撰文表示:“政策層面,各地政府均有支持保交樓的政策出臺,但是地產開發商資金鏈依然緊繃,從政策出臺到效果體現需要時間。”
期貨漲價傳導至股市呈現明顯分化。7月10日,光伏玻璃行業龍頭企業股價均有不同程度上漲,而汽車玻璃、建材玻璃等行業的企業股價呈現震蕩走勢。
某期貨公司玻璃期貨研究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市場存在濃厚的觀望情緒,一部分激進的投資者在賭政策執行力度。如果玻璃落后產能清退嚴格執行,玻璃期貨價格有望再度上行,但是原料、燃料價格也在上漲,對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而言,期貨上漲可能只是紙面財富。玻璃期貨這輪躁動,最終需要實際訂單支撐才能避免退潮。”
價格回暖之際,從沙河玻璃貿易商到深圳期貨操盤手,口中卻都掛著同一個詞“謹慎”。這揭示出商品市場的現實困境,宏觀情緒能點燃期貨盤面,但產業復蘇終需微觀實感。當政策預期與終端需求仍在相持階段,企業選擇觀望或是最理性的考慮。
(編輯 何成浩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