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建議,加快推進交通、教育、文化等服務領域的改革,釋放更多消費潛能
■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日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之一的消費“馬車”表現亮眼。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增速比今年1月份至2月份增加0.5個百分點,重回兩位數增長。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系主任文雁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季度的消費保持較快增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從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由傳統型消費向新興型消費升級。
“我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正在穩步提高,消費保持較快增長,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突出優勢,而且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同時,消費的增長也將積極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文雁兵表示。
具體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消費增長低于兩位數,主要是因為汽車消費出現負增長。進入3月份,汽車銷售明顯好轉,增速轉負為正,增長8.6%。一季度,汽車消費同比增長2.3%,比1月份至2月份加快3.3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一位分析師表示,消費增速回升顯示我國內需比較旺盛,有利于一季度經濟實現企穩回升。同時,信息消費保持快速增長,表明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消費業態和消費模式仍在不斷升級。
消費增長離不開政策的扶持。早在去年1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目的在于著力推進幸福產業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大力促進傳統實物消費擴大升級,持續優化消費市場環境。
文雁兵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未來的消費增長,仍將在“衣食住行”和“菜籃子”基礎上,重點圍繞發展型消費、服務型消費、新興型消費(如個性化消費、多樣化消費、定制化消費)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交通、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領域的改革,釋放更多消費潛能,需要創新消費供給方式,提高消費供給效率,加快發展消費金融,推動和適應消費結構的升級,以更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