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財經頻道 > 宏觀經濟 > 正文

          養老金改革能解決資本市場波動的問題?權威人士:中國金融體系有明顯短板

          2021-04-21 06:12  來源:中國證券報

              養老金改革應該怎么改?完善養老金體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居民儲蓄結構如何優化?

              多位金融業權威人士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迎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改革”分論壇上,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回應。

              周小川:完善養老金體系

              做好國際經驗比較非常重要

              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迎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改革”分論壇上表示,中國在養老金體系上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因此做好國際經驗的比較是非常重要的。他列舉了經合組織、世界銀行及其它養老金體系的比較。

              經合組織、世界銀行及其它養老金體系的比較

              周小川介紹,目前我國養老金的三支柱分類如下:政府出錢是第一支柱,企業和個人出錢是第二支柱,個人出錢是第三支柱。“第三支柱有很大的潛力,對第三支柱應增強政府和財務的支持,以便更加有吸引力。”他說。

              李波:推動養老金改革

              可緩解長期資本不足的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表示,養老金改革應該成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李波稱,中國金融體系的一個明顯短板是長期資本不足,尤其是股本不足。

              “從國際經驗來看,長期資本或‘長錢’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積累型養老金。”李波稱,如果能夠推動養老金改革向積累型方向發展,按照OECD國家平均水平達到GDP的126%,按去年GDP數據算,應有100萬億以上的養老金余額,“這是很大的一筆長錢,能夠有效地幫助解決金融體系的明顯短板,也就是長期資本不足的問題。”

              提及養老金制度改革,李波表示,我國現在的居民儲蓄集中于銀行賬戶和房地產上,結構不夠健康。應把一部分儲蓄吸引到養老金賬戶中。養老金賬戶通過專業機構管理可以做長期資本配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配置到股權類資產上。

              李波認為,如果要轉向積累型養老金,就需要動用一些其他資源來支持過渡期的養老金支付,這是最大的挑戰。

              “我國的優勢是有比較多的資源能夠利用,來支持養老金的轉型。”李波介紹,一是國有資本的減持,后續力度可以更大;二是國有土地的收益;三是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如果國有資本和國有土地收益不夠,還可以發一些50年、100年的超長期國債。

              李波強調,一旦養老金制度完成了轉型,會對我國經濟增長、技術創新、資本市場發展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

              肖遠企:推動個人資金供給

              轉化為第三支柱養老產品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第三支柱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老百姓金融消費習慣、預期壽命、老齡化程度以及出生率有關系。

              “目前我國第三支柱比例非常低。我國儲蓄率非常高,廣義上可以算作養老金的一部分,但儲蓄多以短期為主,不具備真正的養老特征,養老屬性比較弱,目前要做的是把不具備養老特征的大量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長期的、有養老屬性的、有相對安全保障和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養老產品。”肖遠企稱。

              肖遠企認為,現在缺乏長久期的資產,應有相應的金融產品可供養老金第三支柱的資金投資。比如,現在保險公司的負債久期一般是13年,資產久期平均只有7年,資產久期和負債久期存在6-7年的錯配,這說明缺少長久期的資產。

              在肖遠企看來,長久期的資金除了可以投資到資本市場外,還應發展長期的債券、更長期的儲蓄產品,也可以發展更長期限的理財產品。此外,養老金是公共性的產品,其投資與一般金融產品不一樣,一定要保證本金的安全,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一定的收益。

          -證券日報網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