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興安
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94082億元,同比增長5.2%,比1月份-10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3.9%,比1月份-10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11月份環比增長0.19%。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前11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主要是受外貿形勢向好,工業投資維持較高增長的帶動,總體仍處在恢復之中,而兩年平均增速只有3.9%,與往年比相對恢復緩慢,主要原因是疫情反復令服務業投資受到抑制。
數據顯示,前11個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0.5%。其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2.1%,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下降1.6%,道路運輸業投資下降0.3%,鐵路運輸業投資下降1.7%;前11個月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1.2%。其中,采礦業投資增長7.3%,制造業投資增長13.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0.2%。
記者注意到,近日多地集中開工了一批重大項目。例如,12月13日,河北省巨鹿縣舉行2021年第四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總投資10.4億元的5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項目涉及教育科技、新型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12月11日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表示,扎實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交通、物流、生態環境、社會事業等補短板項目建設。
劉向東認為,適度超前開展基建設施投資,意味著明年的基建增速要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發揮積極財政資金的投資力度,重點在“兩新一重”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同時提高投資的整體質量,減少低水平重復和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因此在項目管理上要做好謀篇布局,讓新一輪的基建投資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預計明年基建投資將有所反彈但幅度有限,全年增速在4%左右,整體走勢前高后低。”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明年穩增長壓力較大,地方政府投資基建意愿上升。同時,缺項目情況有所緩解,財政部表態“保證財政支出力度”,項目審核會更加積極。今年四季度約有1.4萬億元專項債集中發行,預計在2022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