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2月全面降準后,時隔僅一個月,央行又下調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和7天期逆回購利率各10個基點。上一輪下調政策利率還是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在全面降準不久后下調政策利率,且降幅高于此前市場預期的5個基點,足見逆周期政策發力穩增長的緊迫性。
自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以來,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宏觀調控就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力度明顯增強。圍繞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穩需求政策陸續落地;與此同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大協調聯動力度,既為各項穩需求政策落地見效營造必要的宏觀環境,也通過逆周期調節密集發力改善市場預期轉弱態勢。
實際上,對于此次超預期“降息”,市場此前預判的分歧較大,究其原因,關鍵點仍在于市場摸不透決策層對于經濟短期下滑壓力的容忍程度以及祭出相應對策的決心究竟有多大。當前,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已是共識,不論是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GDP數據,還是信貸需求、中小企業盈利、投資者預期等指標,都反映當前經濟面臨諸多困難。這其中,有多少是經濟轉型過程中所必須承受的陣痛,有多少又是因為國內外因素疊加帶來的短期下行,仍待進一步觀察。但無論如何,發展才是硬道理,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避免經濟增速下滑過快,是我國在謀求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守住的底線。
近期密集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就是正視當前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壓力,以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的積極有為,回應市場關切,提振各方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
本次“降息”將與前期落地的全面降準、支農支小再貸款“降息”、兩項直達工具接續轉換等一系列貨幣政策寬松舉措一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穩定信用擴張步伐。當然,今年經濟要實現穩增長,僅靠貨幣政策發力是遠遠不夠的。各地區各部門應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努力實現國民經濟不斷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