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10月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公布2023年9月末外匯儲備規模數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51億美元,較8月末下降450億美元,降幅為1.42%。
外匯局表示,9月份,受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及預期、宏觀經濟數據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上漲,全球金融資產價格總體下跌。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下降。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有利于外匯儲備規模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9月份,受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及預期、宏觀經濟數據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上漲,全球金融資產價格總體下跌。貨幣方面,美元匯率指數上漲2.5%至106.2,非美元貨幣總體貶值。資產方面,以美元標價的已對沖全球債券指數下跌1.7%;標普500股票指數下跌4.9%。
英大證券公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鄭后成對《證券日報》記者談到,8月份美國CPI同比與PPI同比均較7月份上行,同時美聯儲議息會議指出“委員會仍然高度關注通脹風險”。受此影響,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上行,拉動10年期歐元區公債收益率、10年期日債收益率以及10年期英債收益率上行,壓低外匯儲備中債券資產價格。
“當前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通脹再次面臨油價回升的壓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上升,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溫彬認為,就國內經濟而言,隨著穩增長政策落地顯效,我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有利于國際收支總體平衡,有助于外匯儲備規模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外匯局9月末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指出,將“完善中國特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保障外匯儲備資產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更好發揮外匯儲備維護宏觀經濟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作用”。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