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應牢牢把握這一重大歷史關鍵期,在編制‘十四五’規劃中為公共衛生領域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通過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構建高效運作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培養等措施,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海王生物總裁張鋒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今年攜三份建議參加兩會,包括進一步深化全國市場化藥品集團采購改革、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以及加快建設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體系等。
推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出我國在公共衛生領域里尤其是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和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對此,張鋒建議,應通過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投入、構建高效運轉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培養等措施,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他認為,一方面要加強疫情監測和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發現重大疫情處置上報制度,健全多渠道疫情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同時,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疾控機構權責劃分,賦予地方疾控機構疫情發布權力,提高疫情監測和應急響應的時效性。另一方面,應盡快完善公共衛生安全法治建設,建立瞞報謊報疫情信息的追責機制,加大對危害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防控行為的執法力度。
“從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攻堅戰中,我們應該都能深刻體會到,公共衛生人才特別是防疫方面的人才是多么的緊缺。”在人才培養方面,張鋒表示,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應對高等院校在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培養方面加大投入力量,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把高效公共衛生專業的人才培養列為重點,加大前沿技術攻關和尖端人才培養力度,打通跨學科教學障礙,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培養公共衛生防疫與全科醫學復合型高端人才,從人才層面夯實我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加強第三方平臺
規范化發展
針對目前國家實施的藥品集中采購改革,張鋒認為,應進一步深化全國市場化藥品集團采購改革。
資料顯示,藥品集團采購,即以市場化方式將醫院用藥需求通過第三方中介平臺組織進行集中采購,核心就是控制醫療費用。該模式在發達國家已有上百年成熟的運營經驗,醫療控費效果非常顯著。
張鋒介紹,深圳率先實施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采購改革試點,依托專業第三方平臺建立起一套“互聯網+藥品供應”體系。應深入總結深圳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模式。
張鋒提議,應深入總結深圳經驗,全面推廣藥品集團采購改革。與此同時他還建議,應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引導第三方組織規范化發展。張鋒認為,藥品集團采購是一種新模式和新做法,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尚未建立,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可進一步研究,建立和完善相關法規和配套政策,逐步形成我國藥品集團采購標準,引導全國藥品集團采購和第三方組織規范發展。
此外,為促進我國醫藥產業的改革與發展,張鋒提出了加快建設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體系的提案。
張鋒表示,應盡快建立與藥品MAH周期各環節監管相適應的監管隊伍,培養符合新制度的復合型監管隊伍,合理配置和利用監管資源,提高監管效率,保證全面履行監管職責,確保監管目標實現。
他認為,監管部門應加快完善和發布相關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推進MAH制度體系建設,明確MAH新業態主體責任相關制度,建立藥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制度,編制和出臺MAH新業態下的風險控制、應急處置和風險保障措施等,積極研究和推行商業責任險+風險救濟資金的藥害事件風險救濟模式,或者由政府出資設立專項風險保障資金,提升MAH新業態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