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更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向降本增效要空間,不斷通過自我革新實現精細化、制度化管理。
記者在調研浙江省綠色能源領軍企業——海越股份的過程中發現,通過精細化管理,降本增效,公司在2017年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走出了主營突出、管理優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做減法以瘦身降成本
據悉,自2017年初海越股份完成重組以來,嚴控上市公司各項管理費用,減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和非生產性費用支出成為了公司優化內部管理的主旋律。
去年7月份開始,海越股份先后對公司所屬非生產性車輛進行公開拍賣。經過兩次集中競拍,最終以719萬元將所有20臺車輛全部予以拍賣。據拍賣負責人介紹,通過超標車輛處置,年累計折舊還將為公司節省費用197萬元,年燃油、維護費用節省約30萬元。
處置超標準的非生產公務用車,考驗的既是新的管理層自我革新、嚴格管理的工作作風,更深刻檢驗了引入制度管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據悉,海越股份在之前單純的核算體系基礎上,逐步引進完善了全面的預算管理體系,為海越股份經營成本管理引入預算管控思路。“在建立完善的基礎成本管理制度上,海越股份全面加強預算管理,為上市公司的規范化管理賦能,通過實實在在的措施,減少各項成本支出,最終實現企業降本增效,聚焦經營業績的提升”,海越股份總裁史禹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做加法以健身促效益
瘦身推動健身,海越股份在嚴控管理成本的同時,把更多的資源向生產傾斜,確保生產效益的不斷提升。
2017年7月份海越股份旗下三大核心裝置啟動4年一度的停產大檢修。經過近2個月的細致檢修后,海越股份丙烯生產連續多月平均負荷超過100%,異辛烷、甲乙酮等裝置也實現了連續多月滿負荷運行的良好記錄。
同時,企業圍繞優化操作、降本增效、安全環保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全年完成技改80余項,消除了裝置安全生產的瓶頸,進一步提升了安全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根據最新的業績預增公告,海越股份預計2017年度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5億元至1.4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0.85億元到1.05億元,同比增加213%至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