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昨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一番講話,讓輿論熱點再次聚焦在房地產風險上。會上披露的一項數據頗有深意——2020年房地產貸款增速8年來首次低于各項貸款增速。這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已經開始向信貸供給端延伸。減少房地產對信貸資源的過度擠占,不僅有利于避免房地產市場的盲目加杠桿擴張,也有利于將騰挪出的信貸資源更多地分配給實體經濟,實現保市場主體;同時,從居民部門角度看,由于房貸是我國居民主要的負債來源,合理控制按揭貸款增速還有利于遏制居民部門杠桿率快速上升的勢頭,維護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健康。
近年來,我國通過一系列調控措施強化“房住不炒”預期,穩定房價。在常用的限購、提高房貸首付比例、增加土地供應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房地產調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為房地產加杠桿的主要推手,銀行信貸供給若不嚴把閘門,再遇到疫情這類的黑天鵝事件對經濟發展的嚴重沖擊,寬信用對沖政策的出臺或多或少會讓可觀的信貸資源再次涌入房地產領域,吹大房地產泡沫,去年以來個別城市的樓市異?;馃峋褪欠从?。
可見,管住信貸供給對于防范房地產市場過熱尤為重要。也因此,在去年宏觀對沖政策出臺穩定經濟的同時,監管部門也通過窗口指導部分銀行控制房貸增速、制定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和新設銀行房貸集中度考核等長短期相結合的措施,努力從信貸供給端嚴把關,完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
但市場預期的扭轉并非一朝一夕可為。讓房地產回歸居住屬性、減少投資投機的金融化屬性,不僅僅需要從房地產市場著手調控,更需要多管齊下。居民買房投資而非自住,本質是將儲蓄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投資。我國居民儲蓄率多年來保持在較高水平,居民的儲蓄習慣有出于預防性的考慮,如為自己未來的養老開支提前積蓄,這實則反映出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發展的不完善,從而對當期消費形成了一定抑制。同時,對普通居民來說,投資渠道較為單一有限,主要集中在房產、銀行存款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因此,要強化居民對“房住不炒”理念的認同,穩妥有序防范房地產泡沫化,除了要完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防范房地產盲目加杠桿外,還要完善金融市場發展,給居民更多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