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文
10月30日,在由《證券日報》社主辦,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指導的第三屆中國乳業資本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以“‘雙循環’下的產業與品牌升級”為主題,行業大咖就“完善‘雙循環’新格局,化危為機推動乳業振興”、“打好經濟‘雙循環’下中國乳業品質安全提升的攻堅戰”等行業關注的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劉超為本次會議發表致辭,他表示,我國不少乳企品牌影響力大,口碑信譽好,同時也是資本關注的企業,對中國乳業的投資是難得的機遇。
劉超表示,在大健康時代,乳業新的增長周期已經到來。2016年我國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乳品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已經得到現代醫學確認。“目前我國乳業大約有4000億元的市場規模,如果把乳作為營養健康的載體,發展功能化的乳制品,擴大乳制品的產業鏈,那么乳業的市場規模,將不僅限于4000億元,能不能做到一萬億、兩萬億?那我們的行業將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行業。”
此次新冠疫情加深了廣大消費者對乳及乳制品營養價值的認識,許多專家建議人們增加乳及乳制品的攝入。據劉超介紹,今年上半年在各個行業都是負面增長的情況下,中國乳業達到了4.43%的正增長,這說明乳制品行業的銷售、生產都得到了恢復。
另一方面,劉超表示,我國乳業產品質量過硬,已成為現代化的食品加工制造業。目前,我國乳制品行業已成為法律法規完善、技術裝備先進、企業管理規范、產品質量穩定向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食品制造業。我國乳制品國家市場抽檢合格率已連續多年位居食品行業的首位。
劉超表示,在“雙循環”的大背景下,投資乳業正當時。
首先,我國乳業的國際化程度高,但也意味著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高。據海關統計數據,2019年全年全國共進口乳制品313.16萬噸,金額118.6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19%和10.92%。進口乳制品總貨值約占國內乳制品工業銷售總收入的25%,折合成鮮奶是1736萬噸,相當于國內生鮮乳產量的52%。“那么在‘雙循環’的大背景下,為保證我國乳業的高品質發展,奶牛飼養規模必將逐步擴大,不少企業已經在布局奶源建設。伊利、蒙牛、三元、君樂寶等都在大手筆投入。”
另外,由于飲食結構問題,中國人食用乳制品主要以液態奶和奶粉為主,乳清粉、乳清蛋白、乳鐵蛋白、乳糖等產品仍需要大量的進口。一些乳制品的配料、輔料、菌種也需要進口,甚至有些成了行業發展的掣肘。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我國乳制品結構性短缺及成本價格的差距,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都需要資本介入以促進我國乳業的健康發展。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