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羅克關
銀保監會點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利潤“同比下降9.4%”之后,昨日市場給出了積極的反饋。主流的意見認為,這意味著“要求銀行控制利潤增速”在執行層面有了明確的參考指標,屬于“利空”出盡。盤面上看,昨日銀行板塊也一直維持強勢,僅在尾盤跟隨大盤下行。
從近期的政策節奏看,這一判斷大體可以成立。整個7月,監管層除“要求銀行控制利潤增速”外,還拋出多個“重磅炸彈”:首次公開重大違法違規股東名單、對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緊盯不放、收緊互聯網貸款的政策尺度、正式明確資管新規延期時限。這幾項綜合起來,應該講下半年銀行“什么業務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報表上可以體現什么”這些大的問題都有了基本的框架。至少,往年這個時候已在路上的銀行業績預報和半年報,可以陸續排上發布日程了。
除了政策層面逐漸明朗,宏觀層面的態勢也在繼續向好的一面發展。7月中旬,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出爐,上周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對外發布,央行行長易綱還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對政策走勢進行吹風。整體而言,市場對中國經濟上半年的“成績單”還是基本滿意的,這也意味著市場對銀行資產質量、盈利空間存在的一些過度悲觀的情緒將會逐漸化解,被疫情打亂的正常經營節奏也將逐漸恢復。
這種轉變在很多層面都有跡可循。7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始加速反彈。究其深層次的原因,與我們在宏觀層面首先穩住陣腳有莫大關系。央行昨日發布的7月份貨幣信貸數據,也顯示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從5月就開始緩慢回升的勢頭還在延續。很明顯,政策最寬松的時點已漸行漸遠,整個市場的常態化秩序正逐漸回歸。
當然,考慮到風險暴露的滯后性,還很難打包票說銀行“利空”已經完全出盡。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這一輪政策沖擊與2010年原銀監會強制要求商業銀行撥貸比看齊2.5%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應對這一輪疫情,我們也沒有祭出2009年那樣的“大招”,因此從概率上說,商業銀行面對的不良暴露風險,也要小于過往十年類似周期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