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可信區塊鏈測試結果顯示,目前國內區塊鏈企業項目性能指標又有所提升。據披露,相對于往年已有的基礎功能、性能、BaaS、供應鏈金融測試項目,2020年可信區塊鏈測評新增了三個專項,分別是安全測試、密碼測試以及存證測試,共計新增30個指標和97個測試點。隱私保護算法方面越發受到各企業重視。
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委員夏平對《證券日報》記者指出,隱私保護備受重視,說明各企業都意識到這個領域存在著大量的商機,其市場前景可能要超過區塊鏈本身。
四年間共完成60余家131項測試
資料顯示,中國信通院在2017年啟動可信區塊鏈標準和測評體系的研究,是國內對區塊鏈平臺的權威評測標準之一。
從已經公布的信息,2017-2020可信區塊鏈評測整體情況來看,連續四年,共完成60余家,131個測試項,其中功能測試77次、性能測試22次、BaaS測試12次、安全測試9次、密碼測試3次以及垂直行業應用測試8次。四年間,可信區塊鏈測試項目、測試指標、測試次數逐年增加,初步形成涵蓋基礎功能、性能、安全、密碼、BaaS、存證應用、供應鏈金融應用、溯源應用,共計8個門類的測試體系。螞蟻、騰訊、趣鏈、華為等連續多年參與多項測試,評測范圍已經覆蓋國內主要區塊鏈產品。
2020年共有28家區塊鏈企業參與評測,多家企業參與多項評測,如中信銀行參與了5項測試,從法科技、工商銀行、趣鏈科技、螞蟻集團、聯易融等參加了3項測試,華為、騰訊云、金山云等參與了2項測試。
此外,據《證券日報》記者與螞蟻集團確認,螞蟻鏈在4節點性能測試中取得第一名,較去年最好結果提升40%達到33,491CTPS(每秒上鏈交易數,ConfirmedTransactionsPerSecond,簡稱CTPS)。此外,在16節點、單節點的性能與查詢測試中,螞蟻鏈均列第一,分別達到23,438CTPS、39,231QPS(每秒查詢數,QueriesPerSecond,簡稱QPS)。
此前,螞蟻鏈依靠領先的自主研發技術,形成目前國內最大區塊鏈生產力平臺——支撐10億賬戶規模、10億日交易量,每秒10萬筆跨鏈消息處理能力(PPS)。目前,已經服務于超50個類似的行業真實場景。
隱私保護算法越發受重視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可信區塊鏈測試結果,在隱私保護算法支持方面,從2018年的20%到2020年的48%,逐步提升。去年在鏈里面采用隱私保護算法的是只有40%,今年是48%。這個包括了MPC、零知識證明等新的技術應用。
夏平認為,“從未來的發展看,隱私計算很可能從區塊鏈中分離出來,獨成一個體系。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多鐘技術的融合,從區塊鏈本身的健康發展考量,區塊鏈易做減法、不易做加法,確定幾點關鍵之處,如共識算法、跨鏈等等,重點突破。”
另外,今年測試的項目中,已有46%的鏈系統支持了跨鏈互通。在技術選型上,采用中繼鏈方案占比62%,位居首位,其次為公證人方案,占比31%,異構跨鏈底層鏈支持方面,Fabric支持率最高,其次為FISCOBCOS、以太坊、HyperChain等。
國際新經濟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跨鏈互通是發展趨勢,但是各種技術路線和標準之間存在差異,需要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協調,在技術選型、接口支持和隱私保護等方面制訂相互兼容、擴充性好的標準。”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結認為,跨鏈互操作仍然是焦點,接近一半廠商開始初步支持互通,但是道路非常艱難,對于大范圍的互聯互通,相對于現有N*N的適配對接復雜度,我們更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標準規范,制定出對應的區塊鏈世界標準語言,并推出相應的跨鏈基礎設施。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