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張博
近段時間,美國、俄羅斯等國均表示將研究安全引入央行數字貨幣,并開始擬定計劃時間表,釋放出加快布局央行數字貨幣的信號。
5月31日,百度財經舉辦了一場獨家線上論壇,邀請了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曾智華、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亞洲開發銀行金融專家趙錫軍、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等,共談央行數字貨幣的意義及發展。

加密貨幣與央行數字貨幣有哪些區別?夏樂認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一種數字資產,就像股票、債券一樣,可以用法定貨幣去購買,但加密貨幣本身不具備貨幣屬性。
“貨幣的功能有三種,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三是價值貯藏。加密貨幣由于高波動性、交易受到限制等因素,很難完成貨幣的基本功能。而央行數字貨幣則是真正的法定貨幣,例如我國的數字人民幣是與流通中的人民幣1:1兌換,能較好地完成貨幣功能。”
趙錫軍補充道,“央行數字貨幣是由央行來背書發行的,具有較強的信用保障,這一點是其他加密貨幣所不具備的,還有就是加密貨幣是呈區域中心化的特點,其交易是通過網絡上多個節點共同來確認,它才能夠完成交易,而央行數字貨幣則不需要。”
趙錫軍進一步表示,央行數字貨幣能夠減少非法交易、洗錢等違法行為。“央行數字貨幣具有部分匿名和實名相結合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小額支付匿名,而對于數量巨大的交易,央行是可以掌握交易信息,有利于管理,防范相關風險。因此,相關違法行為會受到限制,即使交易成功,也可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追溯。”
而央行數字貨幣如何才能大規模普及?曾智華認為有三方面問題值得探究。一是老百姓能不能接受這種新興支付的手段,作為一種對傳統貨幣的補充,在習慣使用現金的地方,“信任程度如何提高”“隱私保護如何保障”等問題仍需進一步思考。
二是基礎設施的安全性,進行網絡交易時,賬戶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當大規模普及后,用戶終端越來越多,受到黑客攻擊的可能性也提高,因此如何確?;A設施的安全性是一大問題。
三是相關法律監管體系能不能跟上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的步伐。在央行數字貨幣領域,相關研發進展很快,監管部門能否及時出臺相應的法律保障,保障數字貨幣的安全性也值得思考。
曾智華最后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對跨境支付將產生積極影響,數字貨幣流通交易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流通的成本會降低,效率會大幅提升。不過產生的效果取決于市場,在對央行數字貨幣接受程度高的地方,流通起來就會快速。
(編輯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