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6月1日,中國工程院《中國區塊鏈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發布“發現100個中國區塊鏈創新應用”欄目“可再生能源消納憑證交易”應用案例。該應用的成功落地驗證了可再生能源消納交易區塊鏈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和創新性,突破了傳統電力交易“1對N”的交易機制,在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信任成本,構建明朗的可再生能源消納市場環境方面價值顯著。
在“雙碳”目標和能源互聯網全面發展的助推下,能源“數字新基建”的浪潮奔涌而來,變革和創新接踵而至,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的“有數可查”到市場化交易的“有目共睹”,都加速了能源消費結構清潔化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進程。
可再生能源消納市場化交易與區塊鏈技術具有天然的契合點。一是多方互信,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業務涉及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等多方主體,需要具備強大公信力。二是點對點可信交易,超額消納憑證交易具有金融屬性,需為市場主體提供便捷可靠、靈活自主的參與體驗。三是追蹤溯源,可再生能源消納量分配以及轉讓交易,需要實現可溯源,增強消納記賬的嚴肅性和可信度。四是監測監管,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地方政府需要動態監測消納責任完成情況。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經過四年的探索實踐,建成國內最大能源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國網鏈”,打造了基于區塊鏈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憑證交易系統。一方面,建設區塊鏈身份認證體系,通過區塊鏈密鑰生成機制,背書市場主體身份和公鑰的綁定關系,替代現有的第三方數字證書認證方式,大幅節約認證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了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市場化效率。另一方面,基于智能合約技術,實現消納賬戶管理、憑證電子簽名核發、憑證交易、交易記賬等核心業務鏈上運作,實現可再生能源消納交易數據全過程溯源可查,助力政府有效監管。該系統在推動能源消費和供給結構升級方面價值顯著。
記者獲悉,基于國網鏈搭建的可再生能源超額消納憑證交易系統,自2020年11月在27個省級交易市場上線使用以來,累計為河南、寧夏、江蘇等10個省份達成區塊鏈超額消納憑證轉讓結果240余萬個。每年可完成17萬元的交易主體身份憑證及近2億元的區塊鏈超額消納憑證簽發,降低市場接入成本上億元。
據了解,通過構建發電、輸電、用電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區塊鏈交易體系。一方面,應用區塊鏈智能合約首次實現鏈上交易,將可再生能源消納憑證交易申報、出清全部通過調用智能合約完成,實現全業務鏈上運作,保障交易透明、可信、高效。另一方面,應用區塊鏈電子簽名核發消納憑證,包含電量原產地、消納地、消納主體、消納時間、消納電量等信息,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實現數據確權共享,充分激發供需兩側潛力,推動綠色能源發展。(記者/邢萌)
(編輯 崔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