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冰
近日,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大數據發展中心)與網商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發起“農戶秒貸”服務。
據悉,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發揮雙方在技術、數據、業務等方面的優勢,將農業相關數據應用于金融風控,與網商銀行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結合,為三農群體提供便捷靈活的手機貸款服務。
記者獲悉,“農戶秒貸”服務已在種植戶中先行探索。據披露數據,目前260萬農戶獲得貸款額度,從跑銀行網點,到手機點一點就能“秒貸秒批”“秒借秒還”;53.5萬農民首次獲得銀行的貸款額度,為獲得更充分的金融服務打下基礎;78.3%的農戶種植面積在10畝以下,是以往農村金融難以覆蓋的“毛細血管”。
同時,農戶能夠“秒貸”,得益于科技的助力。“天上的衛星與地上的農業數據,能為農村金融帶來新的火花。”網商銀行行長馮亮表示。然而,農村土地確權、流轉等屬于機密信息。金融應用的前提是保障數據安全,數據不出域,可用不可見。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和網商銀行,一起為這些數據搭建了一個“智能保險箱”。用戶的數據將受到兩重保護:第一層是線下機房堅固的外層,相當于真實的保險柜。第二層則是隱私計算。它利用密碼學技術,將數據和計算過程同時加密,保障原始數據不泄露的情況下,可以被分析和使用。
在“保險箱內”,雙方充分發揮大數據在農業信貸決策支持、鄉村產業精準描繪、農戶信用評級等關鍵環節的重要作用,與網商銀行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結合,為三農群體提供便捷靈活的手機貸款服務。
記者獲悉,大數據發展中心和網商銀行還將展開一系列的合作:探索挖掘大數據資源在農業產業監測、鄉村發展評估、農民生活評價等領域的價值,開展農業農村大數據在農業供應鏈金融、養殖類農戶經營狀況評估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探索面向金融領域的大數據服務實時接口開發,為金融市場提供更為高效的大數據服務能力。
馮亮表示,網商銀行將通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滿足度,創新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支持鄉村振興。
(編輯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