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全國職業年金計劃法人受托機構招標“第一單”落槌,8家受托機構中有5家是養老保險公司——在我國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過程中,養老保險公司正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太保集團旗下養老金管理公司及我國職業年金首批受托機構之一,長江養老總經理蘇罡近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詳細剖解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和養老金管理公司發展之道。他表示,養老問題已滲透到社會經濟各個環節,2018年該公司將進一步完善服務養老保障三支柱的業務拼圖,大力拓展職業年金業務,完善全國布局。
加快職業年金布局
養老金管理公司與大眾退休養老生活密切相關。退休人員領取的社保、企業年金以及個人養老金中,很多都離不開養老金管理公司的投資管理。2017年4300多億元基本養老金便是由包括長江養老在內的21家機構進行投資管理。
僅以長江養老為例,該公司2007年以承接上海市政府交辦的國內最大規模的企業年金起步,業務范圍已經拓展至政府養老金、雇主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三大領域。截至2018年1月底,該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突破4000億元,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超8000家機構以及約200萬職工與個人。
目前,我國形成了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三大支柱構成的養老保障體系。在蘇罡看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退休生活的需要與我國養老金體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展不平衡。第一支柱獨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新業務發展停滯,第三支柱缺乏制度性安排。二是儲備不充分。我國養老金儲備只占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10%。三是覆蓋不全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蘇罡認為,作為專業養老金管理公司,在推動建立可持續的養老保障體系方面可做很多工作,主要包括專注養老金管理主業,聚焦長期資金管理,全面服務養老保障三支柱。
他介紹,長江養老已獲得養老金管理的全牌照,初步完成覆蓋養老保障三支柱的業務布局,2018年將進一步完善服務養老保障三支柱的業務拼圖:第一支柱方面,通過多元化投資策略豐富養老基金資產配置;第二支柱方面,將在做好企業年金的基礎上大力拓展職業年金業務;第三支柱方面,公司將繼續推進個人養老金融開拓和資金受托管理,在太保集團統一部署下,與壽險一起抓住個稅遞延養老險發展機會。同時還將持續加強養老金服務與數字化結合。
“職業年金不僅覆蓋近4000萬人,其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推動企業年金走出平臺期,對于第二支柱發展和整個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非常重要。”蘇罡表示,2018年公司將借助太保集團全國布局優勢,加快職業年金布局。
探索養老金
對接實體經濟
在養老金管理方面,蘇罡認為,養老金管理蘊含著典型的社會公益屬性,其核心是做好長期資金管理。“養老金是退休人員的‘保命錢’,雖然在會計處理上不負債,但老百姓的信托也是一種負債責任,所以公司堅持‘絕對收益基礎上的相對收益’的投資理念,風控上堅持主動管理風險、守住風險底線。”
他介紹,2008年至今,長江養老企業年金綜合加權投資業績持續超越行業平均水平,2017年投資管理的部分基本養老金組合業績位列同類組合的前列。
近年來,保險資金加速進入實體經濟。2017年前11月,保險資金另類投資規模達5.74萬億元,占比39.07%。至2017年底,長江養老管理的另類投資產品規模超過700億元,債權投資計劃注冊規模超過1000億元。
蘇罡認為,養老金與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天然聯系。其一,養老金資金體量龐大、繳費來源穩定、負債成本較低、投資周期較長、安全要求較高,與實體經濟特別是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股權投資等項目的融資需求高度匹配。引導養老金投資實體經濟,有助于擴大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釋放企業活力。其二,養老金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對接實體經濟發展可以避免二級市場收益的劇烈波動,有助于分享實體經濟發展成果,同時拉長資產配置周期,獲得積極穩健的投資回報。
“養老金的長期保值增值,離不開一個平穩健康發展的實體經濟環境。作為專業養老金公司,公司將發揮長期資金管理的專業優勢,全面服務養老保障三支柱。”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