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7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各家保險公司2017年全年保費浮出水面。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2017年保費(原保費口徑,下同)在千億以上的壽險公司有8家。相較2016年,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為新晉成員,富德生命人壽、和諧健康則退出千億險企行列。
同時,2017年四季度保監會“134號文”正式實施,對險企的影響在保費上有了一定體現。
千億保費收入
險企保持8家
保監會目前尚未發布2017年全年保費數據,證券時報記者根據上市險企公告以及未上市險企披露的2017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數據,統計出各家險企保費規模。其中,2017年保費在千億以上的壽險公司共有8家,數量與2016年持平,但其中兩家“面孔”有變。
具體看,2017年保費收入超過千億的8家壽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安邦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和人保壽險。
其中,中國人壽保費首次突破5000億,達到5123億;平安壽險保費3689億;太保壽險1740億;泰康人壽約1162億;太平人壽1139億;新華保險1093億;人保壽險1062億。此外,安邦人壽去年前11月保費已有1893億,全年保費在千億以上無疑。
根據保監會的數據,2016年保費超過千億元的也是8家,不同的是,和諧健康、富德生命當時也是千億保費成員,而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尚未達到千億保費。
2016年,保監會引導壽險公司發展保障型業務,將每季度的“原保費/總保費”納入監管要求,加速了壽險公司保費增長。
在此前的2015年,年度保費達千億元的壽險公司只有4家,即中國人壽3640億、平安壽險2084億、新華保險1118億、太保壽險1085億。
134號文
實施首季影響顯現
2017年壽險業重要事件之一為保監會“134號文”實施。去年四季度是這一新規實施的第一個季度,并已產生影響,去年四季度保費環比下降三成,降幅高于2016年同期,同時下降的險企數量增多。
環比來看,2017年四季度,有統計數據的74家壽險公司合計保費收入3308.8億,環比三季度下降29.9%。根據傳統的壽險公司全年業務節奏和安排來看,第四季度往往意味著全年業務達成以及為來年開門紅的備戰階段,保費低于三季度也屬于常見情況。不過2017年四季度保費環比降幅明顯,相較之下,2016年四季度保費環比僅下降19.5%。如果從上述壽險公司具體情況來看,2017年四季度有55家公司保費環比下降,較2016年同期的34家明顯增加。
另外,從同比情況看,上述74家公司2017年四季度合計保費收入較2016年同期增長10.3%。不過,其中有25家險企保費收入同比下降。
據了解,134號文對壽險產品的設計有嚴格規定,影響最大的兩點為:一是,禁止萬能險作為附加險,降低這類產品的理財屬性;二是,叫停短平快的年金理財產品,將其期限延長到5年以上。上述規定,遏制了保險公司高舉高打短平快產品的業務風氣。不過,新規之下的產品銷售難度增加,因此會對險企保費增長形成壓力。
盡管新規對2017年四季度保費有一定影響,不過業內預計,從2017年全年看,影響不大,134號文最重要的影響將體現在2018年,特別是一季度的開門紅時期。不少險企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提到了2018年一季度的流動性壓力。一季度通常是滿期、給付、退保的集中時期,加上產品結構調整,保費若下滑,將加劇這種流動性風險。
不過,保險公司均表示,已做好流動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