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2021年風云際會,既是后疫情時代的經濟重塑之年,又是我國“十四五”開局起步之年。如何把握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及政策調整節奏?“碳中和、碳達峰”將對產業結構造成何種影響?擴大內需戰略將如何激活新消費潛力?科技創新將怎樣助力先進制造業發展?如何厘清投資脈絡的同時有效規避投資風險?
圍繞“復蘇與轉型”,東興證券于5月19日在上海凱賓斯基大酒店舉辦2021年中期策略會。東興證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團隊聯袂各領域行業分析師,與參加會議的行業專家、專業投資者、上市公司代表共同探討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與投資機會。

東興證券總經理張濤出席會議并致辭。他表示,東興證券依托中國東方集團優勢,以研究所為支點,加強資源整合,秉持“大投行、大資管、大財富”基本戰略,通過國際化、產品化、機構化、專業化、體系化和智能化變革,打造具有公司自身特色的全業務鏈、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公司收入結構不斷優化以及業務規模和收入的可持續增長。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87億元,同比增長27.10%;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40億元,同比增長26.13%。以本次策略會為契機,公司將進一步與客戶增強合作共識,實現共贏共進,切實抓住轉型與復蘇中的新機遇。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委員范劍平先生出席會議并作了題為《雙循環復蘇之路》的主旨演講。他表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中國國際經濟咨詢有限公司政府業務首席專家、財政部債務管理和PPP雙庫專家周勤女士出席會議并作了題為《碳中和目標下的投融資機遇與挑戰》的主旨演講。她指出,多數發達國家目前已通過政策宣示或者立法的形式,確定了要實現碳中和的年份,基本在2040年-2050年。雖然中國承諾的實現碳中和時間在2060年,與它們相比晚了10多年,但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之間只有30年,碳減排壓力要比它們大很多。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上海投資促進中心主任趙曉蕾女士出席會議并作了題為《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國挑戰》的主旨演講。她提出,以清潔能源為驅動引領制造業進入新時代,聯合國工發組織通過適應和減緩兩大途徑助力中國工業化走向無碳未來。
東興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林莎發表下半年策略展望。她提出在全球經濟共振復蘇的格局下,重點關注出口與制造業新一輪上行期帶來的產業機會。
在賣方圓桌專場,東興證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師高智威博士,提出了基于機構抱團持倉的行業輪動策略。由于機構投資者具有相似的投資決策框架,其持股的一致性日益提升,從而出現了“機構抱團”現象。公募基金作為A股市場中的一類重要機構投資者,其配置的變動對市場的影響也較大。高博士通過重倉股補全的方法,構建了行業超配因子和主動調倉因子,對公募基金經理的持倉和調倉行為進行跟蹤,該指標可以有效預測行業收益,最后構建了行業輪動策略。東興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胡博新認為,醫藥行業長期增長驅動力充足,疊加新冠疫情帶動防護、免疫等需求劇增,2020-2021年景氣度較高。東興證券汽車分析師李金錦認為,智能電動化浪潮下,汽車及零部件原有競爭秩序被打破,中國自主車企及零部件公司迎來發展機遇期。東興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王健輝認為,從頂層設計來看,數字化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從行業來看,數字化將主要圍繞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條主線發展,所謂“數字產業化”主要指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產業數字化”則主要希望通過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產業數字化可能覆蓋各行各業,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從投資機會來看,“數字產業化”可能孕育出新的模式和形態,是全新的增量;“產業數字化”是基于當下已有的行業和模式,通過科技和數據的賦能提升效率、優化其發展,是存量的擴張。因此在關注“數字產業化”相關投資機會時,應當關注出現技術突破、產品轉化、應用場景落地等幾個關鍵拐點;關注“產業數字化”相關投資機會時,應當關注行業與數據和科技的適配度、垂直行業空間、賦能滲透率等幾個關鍵因素。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分析,數字化作為未來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面臨著非??捎^的投資前景,建議投資者持續關注。
針對復蘇背景下周期行業的供需格局,東興證券海外宏觀分析師康明怡認為,全球經濟整體處于復蘇階段。但是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特別是上游產業的沖擊時間延長,救濟政策放緩了復工復產的節奏,一過性的通脹時間將比預期的更長。美股目前屬于泡沫前期,大約相當于1998年的相對位置。整體而言,美國的貨幣政策在明年開始收緊的概率較大,今年海外資本市場維持股牛債熊的觀點。東興期貨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李理認為,中國經濟基本完成了產出缺口的回補,增速延續趨勢性下行,結構矛盾依舊突出;美國引領全球庫存周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絕非流動性與輸入型通脹那么簡單,有其更為復雜的成因和演進;需警惕中國經濟滯脹長期化的風險。東興證券金屬與金屬材料首席分析師張天豐認為,系統性的周期配置再現,市場由復蘇交易向再通脹交易轉向。再通脹交易的核心邏輯基于宏觀層面強勁的全球經濟反彈預期,大規模財政刺激以及巨量流動性支持;基本層面則源于需求端訂單的系統性復蘇及資源品供應端的整體剛性。銅市場結構仍在供給剛性與需求彈性間博弈,年內流動性疊加現貨端后庫存周期或推動銅價有沖擊84000元/噸之上的可能性,長期觀察2023年前銅供給將維持緊平衡狀態,意味著基本面對價格運行中樞將起到支撐。黃金市場延續結構性強勢,強期現結構從基本面角度對金價形成支撐推動,考慮匯率溢價,通脹平價及避險再計價,美元黃金定價將重歸2000美元/盎司。
針對新能源和碳金融問題,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化學與物理能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副秘書長陳永翀先生作了題為《儲能為“碳中和”助力》的主旨演講。他認為,儲能是新能源規模發展的支撐。報告分析了儲能的不同應用場景,探討了中國儲能產業發展的邊界條件,以及電化學儲能技術的瓶頸問題和可能的突破途徑。東興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首席分析師鄭丹丹認為,“雙碳”工作具體落地將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核電、碳金融、節能環保等領域發展前景向好。
(李喬宇)
(編輯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