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理財頻道 > 期貨 > 正文

          期現一體化雙輪驅動 上海多舉措提升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力

          2021-05-27 06:14  來源:上海證券報

              瞄準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以上海期貨交易所等為平臺,上海正在下一局大棋。5月26日舉行的第十八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表示,衍生品市場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一步,上海將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推出產品創新、堅持服務實體經濟上下更大功夫,不斷增強上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升我國在大宗商品領域的全球話語權、定價權。

              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理事長姜巖表示,將開啟轉型發展新征程,努力打造一個場內場外聚合、線上線下融合、期貨現貨結合、商品金融聯合的綜合化國際化的一流衍生品服務平臺。

              上期所:從場內驅動轉向期現雙輪驅動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上期所已成為大宗商品要素市場的關鍵性金融基礎設施。目前,上期所已上市20個期貨品種和5個期權品種,形成了涵蓋能源化工、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和貴金屬等國民經濟關鍵領域的產品體系,市場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期貨衍生品交易所前列。

              展望下一步發展,姜巖說,上期所將繼續發揮地處上海的地域優勢,以“四個成為”為指引,完成“四大轉型”。其中一大重要內容是,力爭成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開路先鋒,實現業務主線由場內驅動向期現一體化雙輪驅動的轉型。

              上期所將緊密對接全產業鏈,立足滿足其全生命周期、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套期保值需求,打造期現一體化的高質量產品體系,并以標準倉單交易平臺為抓手,積極發展商品互換等場外業務,深化與浙江自貿區、寶武集團等相關方的戰略合作,探索建設倉單注冊登記中心,推動期現聯動發展,助力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

              推動建立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

              上海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上海要優化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推動建立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推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大宗商品期貨期權、國債期貨期權、股指期貨期權等衍生品。

              陳鳴波表示,上海將聚焦建設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推動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聯動發展,更好發揮衍生品市場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功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上期所一直在推動期現聯動。5月27日,石油瀝青品種標準倉單交易將在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正式上線。短短3年,該平臺上線品種達13個。

              從天然橡膠延伸倉單、倉單質押、現貨報價專區等功能相繼推出,到質押業務首次與外資銀行、外資企業合作,上期標準倉單交易平臺通過促進場內市場與場外市場緊密結合,大大方便了現貨企業。

              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平臺經濟研究院院長陳煒表示,上期所有望在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交易平臺的建設中承擔重要功能,推動大宗商品期貨與現貨的結合,網絡交易與在線結算、線下交割的結合,推動倉單交易的網絡化、規范化、證券化和國際化,并服務于實體經濟。

              將推出航運指數期貨等對外開放品種

              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上海期貨與衍生品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屠光紹看來,提升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力,亟需加快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步伐。

              屠光紹說,目前,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品種數量占比不到10%,境外投資者參中國期貨市場交易的占比也不高。中國是大宗商品最大的需求者,中國期貨市場當然需要在國際上有自己的地位。

              《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干意見》已明確,上海將推動金融市場加強國際合作。擴大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等商品期貨國際化特定品種。

              “上期所將力爭實現市場布局由境內為主向境內外聯動的轉型。”姜巖說,一方面將立足于國內市場需求,研發上市航運指數期貨等更多對外開放品種,另一方面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快規則制度國內外對接,深入開展境外交收業務,探索國際銅期貨境外設庫,加強與境外市場的合作與聯通,積極引入QFII、RQFII參與交易,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

          -證券日報網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