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飛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上海養老金融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要求,各金融機構要聚焦不同老齡群體提供多樣化養老金融服務,支持備老群體做好養老資金儲備和財富規劃,提升金融服務適老化水平。
隨著老年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其金融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銀行做好適老化金融服務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拓展業務領域、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契機。
筆者認為,強化養老金融服務,需要銀行從設施建設、服務優化、產品創新、數字適老化改造以及金融知識普及等方面發力,讓老年群體能夠平等、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務,在金融服務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享金融發展成果。
硬件設施方面,銀行網點應全面推進適老化改造。許多老年人行動不便,無障礙坡道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網點內,銀行需設置“等候專區”“服務專區”“彈性窗口”或“愛心專座”,并配備老花鏡、放大鏡、醫藥箱、輪椅等便捷服務設施,提升老年人辦理業務時的舒適度和便利性;在養老金領取等業務集中辦理時段,調增柜臺數量和服務人員配備,能有效減少老年人的等待時間。
在服務方式上,銀行要充分考慮老年客戶的特殊性。一方面,要積極開發簡單、靈活、易于理解的專屬金融產品,以滿足老年客戶多元化養老需求;另一方面,對于行動不便、書寫有困難、視聽存在障礙的老年客戶,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盡可能創造條件提供優質便利服務,對不能到現場辦理業務并提出上門訴求的,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派專人上門服務,并做好錄音錄像和客戶資料留存。
此外,銀行在推動智能化、數字化改造過程中,應兼顧老年人需求。開發應用“關懷模式”“長輩模式”的手機App、智能終端及門戶網站,簡化操作流程,放大字體,增加語音提示等功能,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同時,為愿意嘗試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客戶提供技術咨詢,幫助他們融入智慧社會,并且規范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等環節的操作,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的安全性。
銀行還應積極參與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尤其是加強針對老年人的宣傳。深入街道、社區、養老院等老年人活動高頻場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講解金融知識,幫助老年客戶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重點宣傳防范涉老“金融詐騙”、個人支付敏感信息保護等知識,曝光典型違規案例,強化正面引導和警示教育,協助老年人防范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