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遠
從創業板注冊制下首批18家企業去年8月24日上市到一年后的182家,這一歷程體現的是創業板堅守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定位,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
數據顯示,上述182家公司中,有近四成集中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五大行業。這與《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提出的“推薦符合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創新創業企業,以及其他符合創業板定位的企業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不僅如此,在創業板注冊制改革過程中,綜合考慮預計市值、收入、凈利潤等指標,設置了多元化、更豐富的上市條件。這種包容性、適應性的制度安排,拓寬了資本市場的“入口關”,滿足了更多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激活了存量市場,給創業板乃至全市場帶來了新氣象,為未來在全市場推行注冊制改革打牢了基礎。
而更為重要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無不體現出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審核理念。就像對注冊制下的創業板擬上市企業的審核,節奏更為緊湊,從受理到過會平均用時在150天左右。這樣的審核周期,較注冊制實施之前大幅縮短,審核效率大幅提高,透明度進一步提升。
從18家到182家,看似只是一個數量的變化,背后體現的是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的穩步前進,在為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時,推動A股市場基礎制度的進一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