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私募行業離職和招聘信息同時開始增多。記者調查了解到,私募們離職的原因,除了“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其實,從老板到研究員都有不同的困惑,折射出野蠻生長的私募基金在管理上還比較粗放。業內人士認為,私募基金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必須填補這一短板,制定明確合理的激勵機制,形成良好的公司文化,吸引留住人才。
人員流動頻繁
“拿完年終獎了,打算跳槽嗎?”年底不少人開始在心里掂量這個問題。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有私募人士宣布離職,同時,也有不少私募機構發布招聘啟事,招攬人才。
記者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家私募機構了解到,離職的投研人員主要會向三個方向流動:
第一是離職自己創業。這一類私募從業人員大多職位級別較高,或者個人能力突出,志向較高,在感覺從業經驗和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選擇自立門戶。
第二種是選擇更符合自己期待的私募。這些投研人員離開之前的機構多是感到薪酬缺乏吸引力、投資理念不合以及沒有管理投資賬戶的機會。
第三種是重歸公募基金體系。2015年上半年A股牛市中,不少公募的投研人員選擇奔私,但在經歷了2016年、2017年的市場分化之后,一些之前奔私的投研人員選擇重返公募。
滬上某金融獵頭表示,近兩年,明顯感受到一個趨勢,即前兩年奔私的公募派人士很多想再回公募。近兩年市場賺錢不易,監管趨嚴,產品難發等因素讓小私募生存艱難。而在公募體系中,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助理,再到升任基金經理,已經形成比較清晰的職業路徑,私募則很難看到清晰穩定的行業前景。此外,從底薪來看,私募的薪酬也不如公募,一些研究員經過實際的比較而愿意再回公募。
“不過,再回公募并不容易,除非曾經在公募有著非常好的業績表現。最近兩年公募基金的招聘,主要是應屆生或者從公募體系當中挖人,‘私轉公’不具備優勢。”上述金融獵頭稱。
普遍管理粗放
談到跳槽,不同規模的私募也各有不同的煩惱。
多位小型私募基金總經理表示,研究員跳槽的核心還是薪資水平。優秀的研究員身價自然較高,而普通私募給不出太高的薪水。而且不少成熟的研究員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并不匹配,性價比低。實際上,不少私募本身并未設定清晰的激勵政策,薪酬發放較為隨意。
不過,即使大型私募也并非就可以給出高薪資。比如合伙人數量較多的大型私募,其合伙人本身能力較強,研究員的作用不大,給出的薪酬自然就不高。盡管研究員跳槽頻繁,公司也并不會特別重視。
在業內人士看來,很多問題是無解的,人員流動還會是私募行業的常態。他們認為,有10%的人員流動屬于正常,但如果內部人員流動達到30%,這就需要老板重新審視公司的管理問題。行業人員流動性問題也折射出私募基金行業普遍存在的公司管理粗放的問題。
一位大型私募投資經理表示,私募是一個高流動性的行業,現實且浮躁,太多人都急于把錢賺到手,流動性高是一個無解的行業常態。但是,私募負責人需要認識到,私募機構要做大可能只需要抓住一波機會就可以做到,但要持久發展,必須要有明確的管理制度和穩定的投研隊伍。投資和管理是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現在很多私募都是做投資出身,對公司管理并不在行。
格上財富分析師雷蕾表示,私募行業說到底還是一個人才密集型行業,而優秀人才對于更完善的激勵機制、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強的投研支持與信息共享機制、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都有很高的追求,這也使得行業中人才流動非常頻繁。優秀私募應該花更多精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并且留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