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中國質量協會與歐洲質量管理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全球卓越大會暨第十七屆全國追求卓越大會上,來自一汽豐田、江淮、上汽、通用和北京現代等汽車企業質量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在同期舉行的汽車質量論壇上,就新時代下中國汽車行業面臨的質量管理新挑戰以及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交流。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中國質量管理中心總經理鐵銘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國,中國汽車行業對質量的要求和需求正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汽車企業只有不斷加強對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視,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動“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
■嚴峻現實:召回總量幾何數倍增
自2004年我國頒布施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來,每年由質檢總局發布的官方召回數量就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近幾年,召回涉及的缺陷車輛總數上漲幅度極高。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全部召回的汽車數量高達1100萬輛,相較于2015年的554.9萬輛,幾乎翻了一番。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截至11月底,我國質檢總局發布的汽車召回公告已經達到169個(含輪胎品牌),超過了2016年全年的公告數量。
據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質量保證部部長龍武軍在論壇上透露,今年截至目前,我國汽車召回總量已經超過1600萬輛。史無前例的高田“氣囊門”引發的大規模召回,不僅直接導致了世界第二大安全氣囊公司高田公司的破產,而且給各個車企敲響了警鐘:質量是產品永遠的生命線,任何無視這條生命線的企業,都將付出慘痛代價。
據統計,自2004年以來,我國累計實施缺陷汽車召回1000多次,涉及車輛3600萬輛,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10億元。“這是車企維護消費者權益、負責任的表現,但也說明我們在產品質量工作領域的失誤,在制造過程中產生了缺陷,特別是安全方面的缺陷,才造成了這些召回。”龍武軍坦言。
■艱巨挑戰:產銷新高度的新變革
根據預測,今年我國汽車產銷量有望達到294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正如鐵銘所說,世界上從未有一個國家的汽車產業發展能像中國這樣迅速,但巨大的市場機遇下,也暗藏著極大的挑戰。面對“中國制造2025”和汽車強國的目標,中國汽車行業對質量要求和需求的高度,前所未有。
與此同時,面對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我國汽車企業還受到了新技術變革帶來的巨大沖擊。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質量保證部執行總監李秀峻不無擔憂地提出:“已經到來的新能源汽車和新出行方式等顛覆性業務,對我們質量管理體系中的技術、人才和知識管理儲備等,都提出了重大挑戰,也引發了我們對質量管理體系的新思考。”
在李秀峻看來,用戶需求作為直接推動力,促使行業向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方向前進,在此過程中,只有搭建高效的質量管理體系,才能促進企業持續開展卓越績效管理,繼而打造優化運營,最終提升用戶滿意度。“為更好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同時實現企業經濟目標,我們需要一套更高效的質量體系作為保障。”
■如何應對:供應鏈必須協同發展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新時代,合作共贏是主旋律,也成為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在談到近期日本制造業的一系列數據造假事件時,中國質量協會副秘書長李高帥指出,部分汽車企業對供應商的利潤壓制太過,這是導致供應商進行數據造假的一大原因,車企應樹立與供應商協同共贏的意識。對此,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剛深表贊同:“只有精品零部件,才能支撐我們打造出精品整車;只有與零部件供應商協同發展,才能有效降低供應商零部件的不良率。”
此外,將質量工作上升至戰略管理層面也是保障產品高質量水平的重要手段。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質量部執行總監凱文·麥克馬洪分享道,在質量工作中,戰略管理極為重要,特別對全生命周期和全業務鏈來說,汽車企業應成立質量管理委員會,來全面指導質量工作的開展,除了在產品開發階段、批量生產階段和售后階段介入外,還需科學管理和評估質量工作的績效及結果。
“推動汽車強國建設,必須堅持把質量建設和品牌建設作為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根本要求。汽車企業需在質量管理工作方面開拓創新,積極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不斷提升汽車供給質量和用戶滿意度,早日實現我們的汽車強國夢。”中國質量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段永剛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