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開始啟用新能源汽車專屬綠牌,不僅讓新能源汽車有了“身份名片”,也將利好新能源汽車市場。然而,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上海市質監局近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公眾普遍認為公共充電樁少、電池續航里程低、充電時間長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
據了解,此次調查的樣本覆蓋了上海市場上主要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包括比亞迪、榮威、特斯拉、北汽、奇瑞、沃爾沃、江淮和寶馬8個新能源汽車品牌。參與調查的消費者超過1.3萬名,其中有4700多名為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占到上海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5%左右,其余參與調查者均為有意向購買新能源汽車者。
據分析,引發受訪者對新能源汽車質量不滿的主要因素是汽車的產品性能,其中,受訪者最不滿的是“公共充電樁少”、“電池續航里程低”、“充電時間長”三項。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上海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為11萬輛,據不完全統計,充電樁約有8.6萬個。不考慮充電樁類別粗略計算,上海的車樁比已經達到了1.2:1,但其中有多少充電樁在發揮作用呢?
對于充電樁的問題,有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障礙。充電樁目前主要分為私人和公共兩種。私人充電樁方面,目前政策要求每位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必須擁有個人充電樁,才能享受補貼政策。但實際上,很多居民區因條件所限很難保證一戶一位,導致“買車容易安樁難”、“買車容易補貼難”。
公共充電樁方面,雖然在近幾年民間資本相繼進入后取得飛速發展,但因布局不合理、使用不合規、標準不統一等因素,調查中仍有68%的受訪者認為公共充電樁難以滿足需要。
許多受訪者也反映,汽車電池的續航里程低、衰減較快。目前,混合動力車的電池續航普遍為60公里至100公里,純電汽車為150公里至200公里,而行駛一年后,電池容量大多衰減到新車的70%,對出行帶來較大困擾。
此外,充電時間過長也困擾著許多車主。據了解,老式充電樁因電流較低,一般需充電8小時至10小時,結合續航里程只能適用短途上下班,無法用于較長路程的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