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的蓬勃發展,充電樁也變得隨處可見。密歇根大學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目前有160,00個汽車充電樁及430,00個配套的充電接口,規模已達現有的11.2萬個傳統加油站的10%。
至2017年9月,中國境內設有19萬充電站,按照計劃,這個數字未來將達到80萬。
眾多電動汽車商與政府通力搭建充電站,是為了實現讓車主“隨時隨地都充的到電”的目標。如果充電樁能達到傳統加油站的覆蓋率,那電動汽車肯定會在傳統燃油車面前更有競爭力。
具體到車商,特斯拉以在全美安置更多自家Supercharger快速充電樁的方式,推動著電動車市場的擴張。雖然未達到2017年初定下的5000-10000個新樁的目標,不過今年特斯拉還是將3150個Supercharger加入了其整個快速充電網絡。
同時,德國大眾也于2017年12月宣布,將在2019年6月前在美國17個大城市內的500余個地點安裝約2800個充電站。雖然這一決定被外界視為大眾在“柴油門”事件(2015年9月美國環境保護署發現大眾在旗下柴油車排放量上作假)后修復公眾形象之舉,但是從行業角度看,這一舉措也為大眾引入新一代電動汽車夯實了基礎。
在歐洲,包括寶馬、戴姆勒、福特和大眾等多家車企聯名成立了名為IONITY的組織,并將于2020年前在歐洲多個國家安裝400個高功率(High-Power-Charging,HPC)快速充電站。此舉旨在實現全歐電站功率標準化,并保證每個電站在240伏電壓下能達到最高350千瓦的輸出。
能輸出350千瓦的充電樁也被視為“極速”。在德國剛剛安裝完第一個此類充電樁的Allego公司,也于12月21日宣布,其Ultra-E項目將在德國、比利時和荷蘭陸續搭建另外20個充電站。
目前,相比于給一輛車加油只需5分鐘的傳統加油站,充電樁最大的短板還是速度。不過,歐洲推行的“極速”充電站預計能在15分鐘內為一臺電動車提供行駛200到300英里所需的電力。
市場上燃油和電動車的競爭仍很激烈,但是兩者的差距正在迅速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