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辦2022年第24屆冬奧會成功,冰雪運動在中國自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出圈”之路。
從“0”到“1”
北京獲得冬奧會舉辦權前,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歷屆冬奧會上參賽的大項僅占所有大項種類的半數左右,主要集中在滑冰、滑雪和冬季兩項等“常規”項目上,許多冬季項目在中國仍然是空白。據統計,在北京冬奧會109個小項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此前在我國并未開展。短短幾年間,中國冰雪運動惡補短板,力爭在2022年冬奧會上實現“全面參賽”目標。
除選手們在賽場上大放異彩,冬奧賽場的裁判席“中國身影”也越來越多。據統計,1992-2018年間舉辦的冬奧會,我國共有22人次擔任裁判,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國裁判首次執裁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為更好地做好冰雪項目競賽工作,體育總局冬運中心2020年5月授予691人冰雪項目國家級裁判員稱號,其中多為雪上項目裁判員。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有4名中國冰壺裁判首次執裁。
從“小”到“大”
與冰雪運動強國相比,中國的冰雪運動起步晚,發展時間短,面臨群眾參與面不廣、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但隨著北京申辦冬奧成功,冰雪運動的大眾參與度更上一個臺階。
據央視網統計,自2016年起,公眾在互聯網搜索“滑雪”“滑冰”等冰雪項目的頻次明顯上升,且多集中在11月、12月和次年1月。除2020年受疫情防控的影響外,實際參與滑雪項目的群眾逐年增多,2019年參與滑雪運動的人次是2014年的兩倍。
大眾對于冰雪運動的衍生需求給冰雪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近幾年,中國冰雪產業蓬勃發展,相關企業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20年僅滑雪類企業數量就超過2016年四類冰雪企業數量總和。
長期以來,受地域、生活習慣等影響,中國冰雪運動開展主要集中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新疆、北京、河北等地。但近幾年,對于冰雪運動有“剛需”的群眾正自北向南延伸擴散,技術的發展和配套設施的完備也讓冰雪運動從“冬季”走向“四季”。
100天后,北京冬奧會將拉開大幕。屆時,北京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時舉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