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2019年4月24日,由國民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8)》(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課題,由國民經濟研究所完成,作者王小魯、樊綱、胡李鵬)新書出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自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多方面的改革,基本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了市場經濟體制。這些改革極大地煥發了經濟活力,加速了經濟增長,使過去4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5%;中國從人均GDP不到2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成長為人均GDP約88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居民收入實現了大幅度提高,福利大為改善,數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中國經濟能夠實現如此大的進步,最根本的條件就是市場化改革。
但市場化改革并未完成,還有很多方面改革不徹底。我國目前的市場體制仍然是不完善的,而且經歷了進進退退。市場在一些方面的資源配置中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過去某些時期,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有所上升,經濟中的不公平競爭現象有所增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所減弱,收入分配出現惡化。這些導致了經濟結構失衡和增長動能減弱,使經濟面臨重大挑戰。
中共中央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十九大報告中都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這一改革還沒有到位。重振市場化改革,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重要任務。
作為國民經濟研究所的最新課題成果,本書旨在對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下簡稱各省份)市場化改革進展的總體情況和不同方面的進展情況進行評價;發現進步,找出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評價不同方面的得失,衡量各地區的市場化相對進程;為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為決策和改善政府工作提供參考,為學術研究提供數據,為企業經營者、投資者和廣大讀者提供背景情況。
中國市場化指數課題從2000年開始進行,至今已經持續了19年。到上一個報告為止,已出版了7個報告,報告系統地分析和評價了全國各省份的市場化相對進程。本報告是該課題的第8個研究報告。
中國市場化指數由五個方面指數組成,分別反映市場化的某個特定方面。它們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治環境。為了全面反映市場化各個方面的變化,每個方面指數由若干分項指數組成,有些分項指數下面還設有二級分項指數。報告中稱最低一級的分項指數為基礎指數。本報告中的市場化指數體系由18項基礎指數構成。為了保持市場化指數的客觀性,基礎指數的計算全部基于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或企業調查數據,不采用由少數專家根據主觀評價打分的方法,并盡量避免采用不可靠的數據。
報告指出,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之間在市場化程度上歷來存在顯著的差異。在這一部分中,報告分別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市場化進展狀況進行計算和分析,并以各地區所包含省份得分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地區市場化方面指數和分項指數。在本書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0個省和直轄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分地區的市場化指數評分來自對每個地區各省份市場化指數評分的算術平均值。
2016年按地區計算的市場化總指數得分水平,依次是東部8.67分、中部6.91分、東北6.53分、西部5.05分。中部地區繼2014年超過東北地區后,優勢進一步擴大。目前中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低于東部地區,但好于西部和東北地區。中部和西部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差距近年出現小幅收窄,但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差距進一步擴大。
通過對四個地區市場化指數標準差的分析,報告發現標準差在2008~2013年逐年上升,從1.54上升至2.19,2014~2016年輕微下降至2.13。這表明,地區間市場化進程并沒有出現收斂,其間的差異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特別是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還需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進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從市場化總指數來看,全國平均得分從2008年的5.45分上升到2016年的6.72分,增加了1.27分。在這段時期,市場化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進展情況要優于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地區市場化指數增加了1.80分,中部地區市場化指數增加了1.52分。市場化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進展情況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兩個地區的市場化指數分別增加0.80分和0.90分。
近年來在市場化的某些方面,包括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和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中西部的進程有加快的趨勢,與東部的差距在趨于縮小。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各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差距還在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