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郭冀川
當地時間3月15日,美聯儲將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0至0.25%,同時推出巨額QE計劃,但未能拯救美國股市。美國股市于3月16日再度暴跌,至收盤下跌12.93%。加上3月16日開盤熔斷,美股在6個交易日內已3次熔斷,這種情況前所未有。
為何美聯儲的“放水政策”失靈了?《證券日報》記者日前就此采訪中國財富50人論壇高級研究員鄧海清。他認為,美股暴跌表明投資者對美股信心崩潰,而中國資本市場不存在這一擔憂。
美聯儲用藥過猛
緣于被股市和債市綁架
美聯儲采取激進的寬貨幣政策,表面看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石油價格下跌影響,鄧海清認為,更深層的原因是被美國的股市和債市綁架了。“寬貨幣政策的動機是為了救市,但這一劑猛藥反而造成了股市崩塌。”
一方面美國股市估值過高,泡沫不斷積聚;另一方面疫情蔓延,美國公眾對遏制疫情的信心不足。本就緊繃的資本市場神經,突然遇到超預期的流動性釋放,反而造成了大范圍的信心打擊。
鄧海清表示,應對短期金融市場沖擊,更好的選擇是提供流動性,同時,對實體經濟提供更為直接的信貸、補貼等支持措施。所以美聯儲幾次緊急降息之后,這種非常規的貨幣操作,并未引發中國、歐洲、日本央行的跟隨。
作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風向標,美國資本市場的動蕩,對中國資本市場有何影響?鄧海清認為,中國的情況較為樂觀,“本次海外股市動蕩,導火索是疫情,根本原因是歐美股市長期的高估值,現在已經演變到信心危機。但是,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恢復的信心在不斷提升。”
中國不需要寬貨幣降利率
而應寬財政寬信用
疫情發生后至今,控制得最好的是中國。在鄧海清看來,這份信心足以抵擋住外部壓力。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央行會跟隨美聯儲降息,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央行選擇了保持定力、以我為主。
“中國央行應當保持獨立性,基于中國實際情況,中國需要的不是寬貨幣、降利率,而是寬財政、寬信用,給實體企業帶來更多實質性的幫助,打好復工復產攻堅戰。”鄧海清說。
中國1月份至2月份經濟增長數據較低,特別是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鄧海清認為,3月份工業增加值恢復是必然的。應該更加關注復工復產的效率,以及大規模復工后的疫情防控,因為只有企業正常運作起來,中國經濟乃至資本市場才能平穩運行。
“疫情雖然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一定影響,但股市估值較低,具有更強的抗壓性。隨著企業復工復產,人們的信心不斷增強。如果中國股市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經濟增長在3月份開始向好,那么央行降息的必要性不大。”鄧海清表示。
他認為,在海外疫情可能長期化的背景下,為了穩就業、穩經濟,需要采取短期能見效的措施。
鄧海清建議,通過發行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地方債,采取一系列寬財政政策,以最小的代價推動經濟發展。
他分析說,逆周期調節的核心問題是給誰加杠桿。相比給企業、居民加杠桿,給政府加杠桿更便利和有效,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動態調整。今年增加財政赤字,可以明年減少,是可逆的政策,也能把加杠桿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在中國國債收益率處于歷史低位的當下,應當抓住歷史性機遇,增加發行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地方債,鎖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長期融資成本,利國利民。”鄧海清說,當前債券市場參與者對于安全資產有極強的需求,發行特別國債、特別地方債,在滿足金融市場需求的同時,也能利用低利率增加政府融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