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1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十屆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0》(簡稱《報告》)發布式——“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全國社保前理事長戴相龍認為,中國有能力保持養老金收支的長期地、持續地平衡。應多渠道采取資金,擴大社會保障力度。2000年成立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主要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候養老金收支持的調劑和補充,所以它的性質決定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就是養老儲備基金。養老儲備基金是我們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力量、基石,一定要把它做牢。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個人養老金融既要按市場化、商業化原則運作,但又是一項準公共產品。對那些打著養老噱頭,不具備養老功能的金融產品要進行徹底糾正,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展商業養老金融十分重要、迫切,也具有較好條件,但必須要有創新的理念、機構、產品、機制以及風險準備金。
《報告》表示,國際案例經驗表明,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發展具有相互助推的良性互動關系,養老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長期機構投資者,對于提升儲蓄、投資、勞動力市場乃至宏觀經濟增長都具有正向影響;同時,大規模養老基金入市也需要健全完善的資本市場制度、監管環境和金融工具等條件支撐。
《報告》提出,“十四五”期間,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迫切需要健全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壯大養老基金規模,對于建立資產型養老金制度,實現人口紅利轉向資本紅利,短期融資轉向長期融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杠桿率,推動科技創新和金融市場供給側改革,夯實應對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 田冬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