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劉琪
健全國家公共衛生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兼外匯局江蘇省分局局長郭新明認為,從金融的角度看,當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存在公共衛生投資不足、衛生醫療機構融資授信存在諸多堵點、保險功能尚未充分發揮等問題。
因此,郭新明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要維持平常時期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滿足類似此次疫情的重大事件應急需要,會產生巨大的浪費,還是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問題的關鍵在于應急物資的可持續生產能力??煽紤]按照“平戰結合”的方式來增加公共衛生服務供給能力,包括增加民營衛生醫療機構、醫療床位等資源,以及鼓勵衛生防疫產品生產企業保留維持生產線等。這些供給能力在平時可以用于經營民用,產生的現金流可增強其自身維系的內在動力,在戰時又可迅速征用,通過“藏能于民”構筑防控重大公共衛生災害的有力屏障??紤]到此類供給能力在平時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產能閑置在所難免,純粹依靠市場化運作難以長期維系,為了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實現商業可持續,建議采取稅費減免、財政貼息、專項再貸款等扶持救助政策,引導銀行信貸進入公共衛生領域,降低醫療機構、衛生保障產品生產企業的經營成本。
二是創新金融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產品和服務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比如,可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公共醫療領域開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運營,引導金融機構為項目建設提供“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等綜合金融服務,并聯合銀行、保險等機構開展銀團貸款、委托貸款等融資業務。再如,可借鑒其他國家公共設施資本證券化融資辦法,把公立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信貸項目打包,將信貸資產信托給受托機構,由受托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行受益證券,以實現風險分散。
三是發揮好保險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保障功能。第一,進一步完善人身險產品體系。短期內可通過擴展產品責任、取消免賠額、對特殊人群(醫護人員)提供公益性質的保險產品等措施,為新型流行性疾病提供保險保障。長期應將各類人群、傳染病及相關各類風險規范化地納入保險范疇,豐富完善健康產品體系,解決好科學定價問題。第二,針對傳染病患者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單一、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現狀,建議構建醫保、財政、銀行等多部門多元化的醫療費用保障機制,科學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第三,深度參與公共衛生體系應急處理。結合巨災保險體系建設經驗,建立“政府+市場”流行病專項保險機制,充分發揮保險在風險管理、定量分析方面的優勢,提升流行病災害事件響應能力。第四,通過構建“保險+”生態圈促推醫療科技聯動。引導保險機構利用自身在醫療科技方面的有效積累,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與公共衛生機構協作,比如通過確診病例快速定位密切接觸者并繪制其行動軌跡、利用大數據在不同地區實現醫療資源和政府資源精準配置等。
(編輯 劉睿智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