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正在變為電商的“富礦區”,應急性的“消費扶貧”帶來點對點產銷對接機制,迎來了轉變為“富民產業”的重大機遇期。建議建立可持續消費扶貧機制,深化消費扶貧,形成“脫貧興農”的富民產業新格局。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要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
今年疫情影響下,多地農產品一度滯銷,各電商平臺通過開展產地直播、開通物流專線等方式,為農產品打開銷路,同時也形成電商扶貧的模式。
趙皖平介紹,2月份以來的兩個多月時間里,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在全國落地70多場市縣長直播,150多位市縣長幫助本地帶貨,把本地農產品直接對接上了6億消費者組成的大市場。據調研,拼多多目前已經在新疆南疆、陜西等地攜手貧困縣和脫貧鞏固縣的主要黨政領導落地多場扶貧直播,效果非常好。
他認為,市縣長的影響力,撬動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媒體,不僅為本地農產品做了價值巨大的品牌推介,也提升了本地黨政干部、企業和農民的“觸電”意識和水平,為加速農產品上行,可持續的“消費扶貧”打下良好基礎。
趙皖平建議,鼓勵和推動各地政府以“市縣長直播”等方式,由當地最有影響力、公信力的人員,通過電商平臺向全國消費者推介本地特色農產品,深化“消費扶貧”產品的品牌能力。
趙皖平表示,應引導和推動電商平臺與有產業基礎的貧困地區建立合作關系,以市場需求和電商平臺的專業能力為基礎,將當地特色農產品迅速加入全國消費者的“日常購買清單”,迅速消除市場壁壘,推動“小產業”升級為“國民消費產品”,深化“消費扶貧”產品的市場能力。
他還建議,要以當地政府、龍頭企業為主導,建設形成質控、物流倉儲、研發新品、包裝設計的服務鏈條,深化“消費扶貧”產品的供應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