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的第一步是要認清自己,你信什么就會看到什么。”大成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助理劉旭告訴記者,作為價值投資的忠實信徒,不論市場風向如何,自己都堅定地從分析企業價值出發,立足估值水平。未來將繼續以發現卓越公司和投資機會為目標,盡量減少交易性操作,基于企業長期價值開展深入研究,不斷積累成長。劉旭還表示,隨著國內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推進,優質公司集中的賽道也正在發生改變,預計未來在制造、科技、醫藥等領域將涌現出更多的十倍股。
部分好公司股價已合理
劉旭表示,經過此輪上漲后,部分好公司的股價目前已經達到了未來一到兩年的合理位置。“站在當前位置,我認為經過一輪普漲之后,A股的投資價值是向下的,我的倉位也會隨之下降。”事實上,他所管理的基金倉位最高的時候恰恰是2016年2月的市場低點,彼時他確信不少優質公司遭到了錯殺。
在周圍人眼中,換手率極低的劉旭是一個對外界事物不太敏感的人,他永遠在埋頭研究,不管外部市場如何風起云涌。“選股通?;趯ξ磥?到5年的預期,目前單只股票最長持倉已有11個季度。”劉旭表示,自己不會特別考慮牛市該怎么投資,或者熊市該怎么配置,只有在判斷長期上漲空間發生了變化時,才會對投資組合進行調整。他說,長期來看,公募基金做波段、頻繁換倉意義不大,反而容易給投資組合帶來損失。
“我的倉位是由比較確定的個股湊起來的。”據劉旭透露,他在構建組合時完全從個股出發,并不會特別進行擇時操作,或者針對進攻還是防御、白馬藍籌還是小盤成長來進行組合配置。他說,這樣做是希望自己能夠對不同的行業和公司進行深度研究和思考,而不是一味追求組合的短期收益率,輕易為外界聲音所擾動。
在劉旭看來,中國制造業作為一個整體在全球產業鏈中仍處于成本導向環節,外來沖擊短期提高了成本,背后是長期加大了產業升級的人才及體系的不確定性。他說,“作為基金管理人應該意識到,人口結構是中國經濟長周期的內在最核心問題,它將在下個十年逐步改變每個生意的收入、成本及行為方式,未來我會以此為重要變量來構造選股框架。”
科技醫藥行業有望涌現十倍股
“產業發展趨勢很難判斷,未來行情也難以預料,因此決定買入一家公司唯一的理由就是——這是一家被低估的好公司。”劉旭表示,自己一直堅持以企業的長期經營價值為核心,專注于發現因企業價值被低估而出現的上漲機會。相比于預測市場反彈還是反轉,他更愿意去思考某個商業模式有沒有創造超額收益的可能,或者一家公司的管理架構能否應對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結合歷史經驗來看,劉旭認為,國內一些好的“賽道”確實容易出現好公司,尤其是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或眾多小型企業的行業。“這意味著公司在產業鏈上具有更高議價能力。”他指出,過去20年,中國內需市場的確定性和議價能力都很高,因此孕育了眾多十倍股。但展望未來,隨著產業動能的轉換,科技、制造、醫藥等行業或將涌現出更多的十倍股。
在劉旭看來,除了選對賽道,還要結合行業格局、企業競爭力等角度,綜合判斷個股價值。其中,考量企業價值可以分為三個維度。首先是商業模式,重點關注客戶結構和資源配置是否合理,產業鏈地位和議價能力是否占據優勢,公司是否具備規模效應和競爭壁壘等等;其次是企業決策,主要考量在所處行業的不同發展時期,企業所作出的戰略選擇是否合理,是否具備實現戰略目標的能力;此外還有公司治理,要慎重考量企業治理結構瑕疵程度、經營理念、歷史上專注程度、與同行管理層的差異度等。
或許是受到過去從事審計和賣方研究的經歷影響,劉旭在投研工作中始終保持著謹慎專注的態度,不賺自己不懂的錢,在自己較為熟悉擅長家電、汽車等領域進行了較多配置。他表示,投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自己目前對很多企業價值的理解、長周期等因素的判斷都還在學習中。目前自己正在努力做減法,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核心資產上去,以期建立一個數十只股票組成的長期跟蹤體系,通過對核心股票深入研究理解,盡可能多地及時把握住低估值買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