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7月24日,中國證監會召開證監會系統黨的建設暨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在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時提出,“深化改革激發多層次市場活力。推動科創板改革舉措落地,推出深化創業板改革的一攬子舉措,持續推進債券、期貨產品和服務創新”。這一表態釋放出我國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積極擁抱創新的強烈信號。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通過激發多層次市場活力,資本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引導資金流向科技創新等國家戰略重點支持領域,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隨著這些改革舉措的逐步推進和落地,我國資本市場的生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市場的韌性和活力將不斷增強,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影響力也將持續提升。
改革任務有序推進
此次監管提出“深化改革激發多層次市場活力”的目標,既是對全年改革任務的穩步有序推進,又是對多層次市場功能優化的系統性謀劃,旨在進一步暢通資本循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在2025年1月13日召開的證監會2025年系統工作會議上,監管便已明確“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安排,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增強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5月7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提及,“近期將出臺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政策措施,擇機會發布,在市場層次、審核機制、投資者保護等方面進一步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同時盡快推動典型案例落地”;在5月1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開幕式上,證監會副主席李明強調,近期將出臺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政策措施,為企業創新成長提供更加適配、更加包容的制度支撐。
在這一系列清晰的政策指引和部署之下,部分針對性措施正按照既定節奏有序落地,不僅讓市場對改革方向有了更明確的預期,也為“激發多層次市場活力”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支撐。
具體來看,科創板方面,“1+6”改革方案應勢落地——科創成長層梯度培育體系為企業鋪設進階通道,預先審閱機制通過流程再造提升服務效能,試點引入的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則強化專業賦能……這一系列精準施策的改革舉措,不僅激活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新動能,更將為科創企業穿越發展周期、實現持續突破提供重要基礎。
創業板方面,部分改革舉措已初見端倪——6月18日,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證監會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6月27日,深圳大普微電子首發上市申請便獲受理,成為創業板首家獲受理的未盈利企業,為改革拉開實踐序幕;6月30日,深交所在總結經驗基礎上,結合創業板企業成長創新特點明確“輕資產、高研發投入”認定標準,為改革推進提供了具體操作規范。
此外,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深交所正在進一步深化創業板改革,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構建從“IP”到“IPO”再到上市后做優做強的全周期、接力式服務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認為,這一系列改革舉措不僅精準回應了“資本市場如何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命題,更以前瞻視角規劃了資本市場的改革路徑。其本質是對“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要求的扎實落地,既能有效強化市場信心,又能進一步拓展資本市場功能邊界,為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市場功能系統優化
當前,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開展,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規模擴張轉向主要依靠創新引領的效率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創新需要更具靈活性和包容性的融資環境,這也成為當前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出發點。
從資源配置效能提升來看,科創板“1+6”改革方案中,科創成長層梯度培育體系讓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都能找到適配的資本支持路徑,避免了資源錯配;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的啟用,打破了“盈利至上”的傳統桎梏,讓那些處于技術攻堅期、暫未盈利但前景廣闊的創新企業獲得資本助力。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精準滴灌”式的改革,讓資本不再盲目追逐短期利益,而是主動向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國家戰略領域聚集,實現了資本與實體的高效對接。
“科創成長層的設立,是國家堅定支持科技創新的關鍵一招,它增加的不僅僅是一個板塊,更是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閉環生態的關鍵一環。”招商證券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劉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成長層重點服務優質未盈利科技創新型企業,對未盈利上市公司進行差異化統一監管,兼顧了發展和安全,體現了我國資本市場日益增長的制度包容性、適應性。
風險防控機制的完善同樣是功能優化的重要體現。深交所明確創業板“輕資產、高研發投入”認定標準,并非簡單降低上市門檻,而是通過清晰的標準界定,讓這類企業的價值評估有章可循,既為企業上市提供了明確指引,也為投資者識別風險、做出理性判斷提供了參考。同時,無論是科創板的預先審閱機制,還是監管層對投資者保護的持續強調,都在為市場筑起風險“防火墻”,讓市場在活躍的同時保持穩定。
在劉杰看來,通過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使這些資金的入股情況作為審核注冊的參考,可以產生一定的責任捆綁效應,機構以自身資金和聲譽對企業背書,形成實質性的風險綁定,有望更好地幫助監管層和市場快速識別真正具備成長潛力的企業。
這種功能的系統優化,正在讓資本市場的“造血”能力不斷增強。當資本能夠更精準地流向有需要的領域,當風險能夠得到有效防控,當市場各方主體都能在規范的環境中實現共贏,多層次市場的活力便有了持續迸發的根基,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