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發行火爆,但在“贖舊買新”等因素影響下,部分老產品規模萎縮,快速“迷你化”?;鸸揪o急通過降費、持續營銷等方式為老基金“保殼”。
20只主動權益基金降費
最低管理費一年0.5%
昨日,浦銀安盛基金發布公告稱,調整旗下浦銀安盛量化多策略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其中,管理費率由1.5%降至0.6%。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該基金管理規模為362萬元,在上半年的火爆行情中,僅收獲3.42%的回報,同期規模萎縮2500多萬元。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有新華鑫利、華商雙翼、英大睿鑫等20只基金宣布降低管理費率,目前這些基金的管理費率多在0.5%~1%之間。
從上述基金規模和業績情況看,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4.04%,二季報平均管理規模2.23億元,多數屬于規模偏小、業績乏力的產品。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她所在公司的部分混合型基金規模下降,也面臨持續營銷的壓力。而在持續營銷中,較低的管理費率可以當做一個賣點。如果基金規模較小,基金計提管理費可能會對凈值走勢有所影響,這也是降低管理費的另一層考慮。
華南一家公募資深研究員認為,不管基金公司基于怎樣的目的去降低管理費和托管費率,都有利于投資者降低持有成本。投資者持有低費率的產品,可以獲取每年幾十個BP到1%左右的增厚收益。
低費率營銷效果有限
目前主動權益類基金收取1.5%的管理費率仍是行業主流。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9日,納入統計的3184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份額合并計算),有2151只產品的管理費為1.5%,占比67.56%。
在低費率的混合型基金中,除了戰略配售基金實施0.1%的最低管理費率,還有435只產品采用0.6%的管理費率,在全部基金中占13.66%,是除了1.5%管理費之外被基金公司采用最為廣泛的管理費率。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降低管理費對投資者來說是利好,但實際營銷效果有限。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產品部副總表示,“從實踐來看,降低管理費率對規模小的老基金營銷作用并不大。”
上述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也說,“對于高彈性的權益類基金來說,一年1個點的管理費相當于平均一天的漲跌幅,散戶對費率的關注度較低,并不清楚基金投資涉及哪些具體的費用,對提升基金銷售效果的作用有限。”
上海一位中型公募市場部負責人表示,降低管理費對老基金持續營銷作用不大,只是一個亮點。老基金要持續營銷還是要靠產品業績和公司品牌。
該負責人分析,如果迷你基金的業績較好,基金公司一般會尋找“幫忙資金”或持續營銷幫助小規模的產品渡過難關;但如果迷你基金產品業績不好,規模持續縮水,基金公司一般會考慮清盤,畢竟迷你基金也需要傾注和投入幾乎同樣的投研資源,繼續運營的性價比很低。“現在基金產品數量越來越多,部分業績平庸的基金要清盤,退出市場。”
也有行業人士表示,相比降低管理費率“保殼”,基金公司提升整體投研實力,打造產品更好的長期業績,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華南上述公募資深研究員認為,管理費只是投資者購買權益類基金時考慮的一個因素,最核心的還是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和基金的長期業績。對于投資者而言,長期良好的投資收益和超額收益完全可以覆蓋1%的費率差異,也是做大基金規模最核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