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基金頻道 > 基金動態 > 正文

          有人豪擲千金有人“玩不起” 基金公司機場廣告成效如何?

          2023-02-27 04:00  來源:證券時報網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芊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在出差途中注意到,機場已經成為了基金公司品牌宣傳的又一個重要陣地。在走向登機口的路上,由公司格言、品牌標志、APP下載二維碼組成的基金公司廣告墻格外吸睛。

              類似的線下宣傳也頻頻出現在地鐵站和公交站,公交樞紐的廣告位成為了公募機構的品牌展示窗口。而僅僅在幾年前,這個位置懸掛的仍是明星代言的消費品海報。

              公募品牌影響力

              向線下輻射

              “近年來,從線上宣傳到線下推廣,公募基金正在積極拓寬自己的品牌影響力。”華南一位品牌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基金公司對兩類線下投放形式最感興趣:一類是交通樞紐廣告,包括機場、火車站、地鐵站、公交站等地點;另一類則是大型建筑物,包括室外大屏、建筑高樓外立面等空間。

              宣傳的地點不同,傳播的路徑也不同。在這位品牌人士看來,交通樞紐廣告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宣傳,而建筑物投屏則會把重點放在二次宣傳。

              “直接宣傳會選擇人流足夠密集的地方,向大眾充分展示品牌。”他告訴記者。在這位品牌人士看來,交通樞紐覆蓋的是流量大、重復率低的人群,又兼有通勤、差旅屬性,是推廣基金產品的好選擇。

              二次宣傳,則是選擇一些地標性建筑做投屏。這類廣告首發時的關注人數沒那么多,但品牌部門會留下影像,進行二次傳播。“社交媒體上的二次傳播才是關鍵,地點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同時能體現公司專業的形象,傳播的效果就會比較好。”他表示。

              在他看來,線下廣告增多,說明基金公司在品牌建設方面正在不斷加碼,這也是公募行業進入“紅海時代”后的一種必然。他向記者解釋,以貨幣基金為例,產品的收益率差別并不大,但吸納的資金量卻不小。這個時候,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就成了用戶選擇的關鍵。

              采訪中,多位專業人士都認可線下廣告對于基金公司品牌宣傳的積極作用。

              在滬上一家中小公募的品牌人士看來,線下廣告通過高頻“刷臉”,給大眾留下了記憶點,增強了品牌的認知度。不僅如此,以公共場所廣告位為背書,也會在無形中提升品牌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線下廣告有利于普及公募基金這一投資形式,這對行業的整體發展都大有裨益。

              他告訴記者,和線上宣傳相比,線下宣傳的一大特點是觸及了更大的群體。“線上的很多宣傳,無論是直播還是三方理財APP引流,吸引的群體以年輕人、關注財經的人為主,比較難出圈。而線下廣告可以把平時不怎么關注基金、不在互聯網上買基金的人吸引過來。在大眾層面,也可以讓品牌的影響力突破財經圈的限制,提升公司的知名度。”

              觸達有效但代價高昂

              然而,隨著線下廣告的出鏡率越來越高,對這一形式的討論和疑問也多了起來。例如,線下宣傳的觸達率和轉化率都很難量化,基金公司是否花了聰明錢仍是未知數。

              一位前公募行業的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基金公司在購買線下投放資源時,廣告公司會提供預計的曝光人次。同時,基金公司自己也會做三方調研,觀察線下投放的效果。不過,他認為,最終的投放效果可能很難被精準量化,“品牌方現在都是多管齊下,線上會以文章、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同步宣傳,第三方銷售平臺也會積極引流。”在他看來,即便是對于特定產品的推廣,也很難從最終的銷量中剝離出線下廣告的直接貢獻。

              不僅如此,線下廣告的成本也十分高昂。

              “線下廣告太花錢了,特別是在一些人流量極大的黃金位置上。”在談到費用問題時,上述中小公募的品牌人士表示,“觀察一下類似的位置都是哪些產品的廣告,就會知道這個費用只有少數幾家頭部機構才能負擔得起。”

              對于這種模式,在非頭部公募工作的他直言“玩不起”。在他看來,線下廣告雖然有效,但也正由于觸達的客群并不精準,轉化率不會很高。“我們是行業里的中小公司,頭部公募每年在品牌上的預算比我們多好幾個量級,他們可以全渠道推廣自己。我們的品牌部門只能精打細算,最大程度提升轉化率,把錢花在刀刃上。”

              上述前公募行業的從業人員認為,總體而言,線下廣告對品牌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考慮到其較高的成本,參與者將僅限于頭部機構,或加劇行業的馬太效應。

              也有學者特別強調了基金產品在宣傳時的特殊性,并對相關風險作出了提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李志軍曾表示,從長遠看,基金產品需要慎重處理營銷和業績之間的關系。如果營銷大于業績,那么公司的品牌就會受損,很容易被投資者拉入“黑名單”。他認為,營銷過度會使投資者對產品的表現建立過高預期,當業績不如預期時,品牌可能遭到反噬,這是整個公募行業都必須高度警惕的一點。

          -證券日報網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