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傲男
7月11日,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重工”)發布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增公告。報告期內,公司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5億元至18億元,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下同)相比,增長181.73%至238.08%;預計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3億元至1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92.96%至260.57%。
對于業績預增原因,中國重工表示,公司把握船舶行業發展態勢,進一步發揮主建船型批量建造優勢,強化精益管理,深化成本管控,著力提升效率效益,交付的民船產品數量大幅增加,營業收入相應增長,經營業績同比明顯提升。
同日,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船舶”)發布的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預計歸母凈利潤為28億元至31億元,同比增加98.25%至119.49%;預計扣非歸母凈利潤26.35億元至29.35億元之間,同比增加119.89%至144.93%。
中國船舶表示,船舶行業整體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公司手持訂單結構升級優化。報告期內,公司交付的民品船舶價格同比提升,建造成本管控得當,營業毛利同比增加。此外,中國船舶聯營企業的經營業績持續改善。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于曉明表示,中國重工與中國船舶上半年凈利潤預計大幅增長,除民船訂單量價齊升外,還得益于多方面舉措,例如,兩家公司均通過智能化改造和精益管理提升效率,使單船建造周期縮短、交付量增加,疊加鋼材價格下降和集中采購,成本顯著降低;此外,訂單結構向高附加值船型傾斜,LNG運輸船、超大型油輪(VLCC)等占比提升,綠色船舶技術落地帶來溢價。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
當前,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正開展A股市場最大規模吸收合并重組,中國船舶擬以向中國重工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交易金額高達1151.50億元,是截至目前全球船舶行業交易金額最大的企業合并案例。
據記者了解,7月4日,本次合并重組交易獲上交所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7月8日完成向中國證監會提交重組方案注冊稿。目前,本次合并重組交易尚待中國證監會簽發注冊批文,并由上交所完成發行上市安排后,才可正式實施。
中國重工是國內產業鏈最完整的船舶及海洋裝備制造企業之一,也是國內海軍艦船裝備的主要研制和供應商。公司主要業務涵蓋海洋防務及海洋開發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深海裝備及艦船修理改裝、艦船配套及機電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他等五大業務板塊。
中國船舶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時在建大型LNG船、大型郵輪的上市公司,在造船國際市場份額持續領先,公司在手集裝箱船、油輪、超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汽車運輸船(PCTC)、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細分船型訂單數量均居全球前列。
長江證券研報顯示,兩家企業合并將助力中國造船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重組完成后,中國船舶將成為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根據中國船舶、中國重工2024年年報數據,合并后公司手持訂單量占全球總量約15%,造船完工量全球占比超過14%,新簽訂單量全球占比超過16%。中國船舶合并中國重工后將減少同業競爭,優化船舶制造板塊產業布局,并有望發揮協同效應,提升船廠接單效率和造船產能,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此外,根據中國船舶集團此前發布關于避免同業競爭的承諾函,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合并重組完成后,船舶集團內包括滬東中華等優秀船舶資產的整合也有望逐步拉開序幕。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達到1532萬載重噸、3069萬載重噸和22978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9.9%、67.6%和64.3%,主要造船指標保持全球第一。
“中國造船新接訂單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造船業周期上行趨勢未改,船舶盈利潛力有望持續釋放。2025年全球造船業手持訂單普遍飽滿,船舶行業更新換代周期持續上行,全球造船產能供給偏緊格局仍將延續,造船業周期向上趨勢有望進一步延續。”有券商分析師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