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會議活動 > 正文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中國經濟增長結構需要改善三個不平衡性

          2020-11-15 18:24  來源:證券日報網 李正 郭冀川 張曉玉

              本報記者 李正 見習記者 郭冀川 張曉玉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滕泰

              2020年11月14日“第四屆雄安新區投融資發展論壇”在河北石家莊舉行,此次論壇由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河北省證券期貨業協會、河北金融學院等機構聯合主辦,論壇緊密圍繞“‘雙循環’格局下的投融資:機遇與挑戰”,以及關注度高、影響廣的熱門話題,進行深度研討交流。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主題演講時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結構需要改善三個不平衡性。

              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平衡

              2019年經濟增長動力結構中,消費貢獻占比57.8%,投資貢獻占比31%,凈出口貢獻11%。而2020年受疫情影響,滕泰認為,投資貢獻預計80%以上,出口主導貢獻預計20%以上,消費貢獻為負。

              滕泰說:“面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平衡,一方面投資高增長不可持續,出口持續性有待觀察,另一方面未來經濟增長仍要靠內需,而內需增長主要靠消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到,“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

              滕泰表示,改善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平衡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并且創造新需求。新需求方向不是重復滿足基本物質需要,而是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精神需要。農產品除了滿足溫飽的生理需要,還要滿足綠色、環保等精神需要。在傳統消費品領域,除了消費品的高質量物質價值,通常還有背后的歷史、文化、品牌故事所帶來的社交滿足感,以及追求美和時尚的需要。

              滕泰說:“以前我們創造財富主要靠自然資源,今后主要靠人的資源;以前創造財富主要靠勞動,今后主要靠智慧。”

              產業增長的不平衡

              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曾經的主要支柱產業,房地產業以及配套的鋼鐵、水泥、建筑、建材、家電、裝飾裝潢等幾十個行業逐漸呈現增速下滑趨勢,同時,中國的互聯網、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經濟蓬勃發展。

              滕泰表示,產業增長的不平衡不僅是中國的難題,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難題,如美國的汽車、鋼鐵等傳統產業長期低增長,導致美國中產階級人口占比已經從高峰時的70%下降到本國人口的50%,而美國的電子信息、傳媒、娛樂、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在快速增長。

              應對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滕泰提出以知識產業、文化娛樂產業、信息產業、新金融產業、商業零售、健康醫養產業為代表的軟產業,既能為企業創新與轉型提供利器,也是引領中國經濟走出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新需求經濟學”。

              傳統制造業,甚至傳統農業和傳統服務業領域,滕泰建議通過研發、設計、品牌、認知群體、體驗等軟價值創造獲得新的成長空間。“只要認清未來新需求的方向,掌握用軟價值創造新需求的創新和轉型原理,未來的經濟發展的空間就無限廣闊。”滕泰說。

              區域增長的不平衡

              中國GDP排名前五位省市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而中國GDP排名后五位省市是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差異巨大,廣東2019年的GDP為107671.07億元,而甘肅只有8718.3億元。

              滕泰認為,應對區域增長的不平衡,需要進行收入分配改革,通過深化要素分配體制改革,增加勞動者、知識者、管理者的收入,減少、抑制土地壟斷部門和金融壟斷部門獲取過高的收益,這樣自然就會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這是從初次分配上要推進分配的公平和效率。

              滕泰說:“從再分配上要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如面對疫情沖擊,可以給低收入群體每人發2000塊錢。另外應該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編輯 喬川川)

          -證券日報網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