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李雯珊 見習記者張美娜)7月18日,以“新質驅動·未來領航”為主題的2025中國(深圳)獨角獸企業大會在深圳盛大開幕。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羅育德出席,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強、中國企業聯合會駐會副會長李冰、交通銀行深圳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謝磊先后致辭。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以下簡稱“長城策略咨詢”)董事長武文生發布《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蘇華發布《深圳市獨角獸企業及瞪羚企業研究報告2025》。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市中小企業服務局局長呂哲、交通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楊浩、深圳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劉振強、市貿促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湯進、深圳市報業集團社委會委員、副總編輯肖意、深圳市福田區副區長余楓等出席會議。
大會上,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強表示:“深圳作為全國工業第一城、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獨角獸企業培育工作,今年3月份出臺《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構建從發掘培育到金融賦能的全鏈條支持體系。此外,深圳還擁有深交所等頭部金融機構和超萬億規模的產業基金群,為創新企業提供強大資本支撐。未來,深圳將持續優化‘政策+資本+人才’創新生態,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集聚高地。”
中國企業聯合會駐會副會長李冰指出:“深圳作為改革前沿,今年連續出臺四份專項培育計劃,構建精準政策供給體系。當前,全國正深化科技產業融合,中國企業聯合會積極搭建全鏈條服務體系,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數據顯示,深圳42家獨角獸企業中66.7%集中在硬科技領域,每家企業平均發明專利達141件,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實力。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化和資本市場完善,我國正加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主體。”
重磅成果發布
作為大會亮點,長城戰略咨詢董事長武文生現場發布《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報告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展現出鮮明的硬科技特征和創新活力。
2024年全國獨角獸企業達372家,總估值突破1.2萬億美元,其中11家超級獨角獸貢獻近四成估值。從行業分布看,集成電路以56家企業、1618億美元估值連續四年領跑,商業航天以150%增速成為增長最快領域,前沿科技企業占比高達70.2%。
地域分布呈現“3+X”格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集聚85%企業,其中北京75家、上海59家和深圳42家(含13家新晉企業)形成第一梯隊,其中深圳新晉數量全國居首。這些企業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實力,288家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7200件,95家企業申請PCT專利1627件,創始人中博士占比創新高,科技人員背景達15.3%。
在資本層面,人民幣融資占比升至74.3%,國資參與度達60%,投資重點明顯向“卡脖子”技術領域傾斜,反映出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轉向和硬科技企業的蓬勃生機。
大會期間,“獨角獸企業服務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由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局作為指導單位,長城戰略咨詢等牽頭籌建。聯盟發起單位覆蓋粵港澳三地、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包括投資、銀行、證券、智庫、協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媒體等各類專業服務機構,也包括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基本覆蓋到了獨角獸企業成長過程中所需創新生態、產業生態的各類合作伙伴。
圓桌激蕩新思維
大會舉辦了以“耐心資本賦能獨角獸企業韌性成長”為主題的圓桌環節,多位重量級嘉賓展開了一場關于創新與投資的精彩對話。
深圳市松禾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厲偉率認為,投資企業的標準,首先考慮的是企業的先進性、獨特性,其次特別強調團隊,對創始人的了解和評估。還提出衡量創始人的項羽型人物和劉邦型人物兩大標準。
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企業融資及資本市場部主管、董事總經理溫婷則從資本市場角度分析:“資本更關注企業的技術獨特性、研發能力及未來商業化潛力,并更多的早介入企業生命周期,強調企業家需具備長期經營理念,避免短期套利行為。”
技術領袖們的分享同樣精彩。上海圖靈智算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賢敏表示:“從企業和技術角度,對投資人更偏向技術理解與長期耐心、投后服務能力和戰略協同性,頭部機構優先等。”
無錫舜銘存儲科技有限公司胡禺石則表示:“對于自身企業的融資過程,企業是符合厲偉總之前提到的技術稀缺性,但從實現產業化再到實現商業化、實現盈利,實際上是一個挺長的周期,能遇到具有膽量投入,又比較耐心的資本支持,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云舟生物科技(廣州)股份有限公司黃銳表示:“作為一家年齡比較大的獨角獸企業,一路走來,得到最大的支持就是地方政府。感受到政府引導基金、政府財政補貼是初創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耐心資本來源之一”
從技術路演到場景對接,從資本賦能到政策創新,結合兩大核心報告,這場為期兩天的大會不僅展現了深圳作為創新創業沃土的獨特魅力,更勾勒出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未來圖景。
(編輯 郭之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