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強監管、去杠桿趨勢之下,2017年銀行業理財規模增速放緩。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公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顯示,2017年金融機構同業理財規模大降51%。
銀行理財規模在經歷2011年到201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超50%的快速擴張后,這兩年速度慢了下來。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銀行業理財存續余額全年增速同比下降21.94%,月度同比增速連續8個月下降。金融機構同業類產品存續余額為3.25萬億元,較年初大幅減少3.4萬億元,降幅高達51.13%,占比較年初降11.88%,同業規模和占比較年初“雙降”。
從2017年初銀監會53號文、7號文,到年末“一行三會”公布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監管部門對同業和理財投資實行穿透式監管,嚴控投向、降低杠桿貫穿全年。今年1月以來,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法違規套取票據,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現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被罰沒2.95億元;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轄內十余家分支行違規銷售對公理財案件,涉案金額54.7億元,被罰金額累計3350萬元。
多起大案大額罰單釋放監管層重點規范同業、理財、表外業務的信號。2017年底,國有大型銀行、城商行理財產品規模較年初分別增長5.73%、7.27%;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存續余額較年初分別下降1.72%和4.27%。
東北證券分析,股份制銀行理財增速以及占比下降,主要是央行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對廣義信貸增速有所限制,股份制銀行為達到考核標準,不得不降低理財增速。不過,在金融去杠桿背景下,監管層劍指同業理財,打擊理財空轉,理財規模增長趨勢放緩是大趨勢。
此外,截至2017年底,標準化資產成為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主要資產,債券、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等標準化資產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67.56%。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