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法院的互聯網司法》白皮書。據了解,這是中國法院發布的首部互聯網司法白皮書,也是世界范圍內首部介紹互聯網時代司法創新發展的白皮書。
白皮書顯示,中國法院緊扣時代脈搏和現實需求,大力推進在線訴訟機制建設,完善在線訴訟規則,深度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推動互聯網時代訴訟流程和司法模式實現革命性重塑。
白皮書指出,中國法院創新電子證據在線存證方式。針對在線訴訟中電子證據取證難、存證難、認證難的問題,中國法院積極探索“區塊鏈+司法”模式,以大數據、云存儲和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利用區塊鏈技術防偽造、防篡改的優勢,大幅提高電子證據的可信度和真實性。
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全國已完成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山東、陜西、河南、浙江、廣東、湖北等?。ㄊ校┑?2家法院及國家授時中心、多元糾紛調解平臺、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的27個節點建設,共完成超過1.94億條數據上鏈存證固證,支持鏈上取證核驗。
據悉,國內三大互聯網法院布局區塊鏈技術已取得一定成果。北京互聯網法院建設“天平鏈”電子證據平臺,被納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首批備案的區塊鏈單位,完成跨鏈接入區塊鏈節點18個,實現互聯網金融、著作權等9類25個應用節點數據對接,在線采集證據數超過472萬條,跨鏈存證數據達1000萬條。杭州互聯網法院在杭州華泰公司與深圳道同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一案中,對通過第三方平臺對侵權事實形成的區塊鏈存證記錄予以審核確認,肯定了區塊鏈電子存證的效力。廣州互聯網法院會同當地司法行政機關、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50余個單位,共建“網通法鏈”智慧信用生態系統,自2019年3月30日上線以來,在線存證數據超過545萬條。(邢萌)
(編輯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