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創證券“假高管”電話會議事件引發輿論熱議,最新公開回復是:假高管為星期六子公司遙望網絡離職員工,而證券公司研究員也已停職。2月21日下午,事件再進一步,證監會稱已啟動對該事件的調查核實。對投資者來說,無論華創證券“假高管”電話會議事件真相如何,其背后已暴露出上市公司公開或非公開信息的真實性問題,投資者對上市公司信息應擦亮眼睛。
華創證券“假高管”事件發生后,外界的矛頭似乎都指向了證券公司研究員、券商行業亂象、券商與買方之間的基金分倉、以及背后聘請假高管的第三方公司等。
“居然能請到假高管,第三方公司到底收了多少錢?”這是記者聽到的有關該事情的最多感嘆。記者查詢發現,星期六沒有公布當天的機構調研紀要。
值得反思的是,假如當天沒有“翻車”,假如這家上市公司高管也剛好想借助假高管假信息力量推高股價,或者券商與上市公司之間相互合作(此種情況并非空想)?那么普通投資者,見到的是不是就是尋常的調研紀要?
據了解,上市公司披露機構調研紀要(含電話會議)內容,以及是否可以或需要披露相關內容,決定權主要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披露機構調研紀要(含電話會議)確實需要通過交易所內部發布系統披露,但一般直接發布,監管部門事后審核。而交易所主要在規則范圍內監管上市公司有沒有違規披露,其判斷依據主要是調研紀要信息是否虛假等,至于電話或實地調研中上市公司或外部專家方面提到的可能影響公司股價的敏感或內幕信息,上市公司方面不一定會記載在調研紀要中,監管層也并不知曉,這就無形中給上市公司向外界透露虛假信息留下了一條灰色地帶。
曾親歷過上市公司一場非常小型且普通的電話會議全過程的人士告訴記者,當時該上市公司高管在向投資者介紹公司經營數據時,較實際情況放大了很多倍,但交流會后,外界對高管的虛假披露經營數據的事一無所知,而被邀請參與了這場交流會的投資者也認為獲得了上市公司內幕信息,監管層更是一無所知。
別說假高管透露假數據,哪怕是真高管也存在不少透露假消息假數據的情況。因此,投資者應該擦亮眼睛,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經審計的資料的研究或實地調研等,不應輕易相信一些高管或研報所透露的信息。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這句話用在資本市場上,或許也不算過分。從研究員研報抄襲互撕、董事長毆打前分析師,到傳播虛假信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頻發,再到“假高管”事件,近幾年來,資本市場上的風波不斷,希望此次事件后,希望市場能多一些干凈、真實的信息,投資者也能夠提高自身對信息的甄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