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所所長預測,隨著人手補齊,2023年至2024年賣方業務將進入去庫存階段
隨著機構投資者群體的快速擴容,券商也在加強研究業務。
根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有十多家券商開始發力研究所業務,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超出往年。其中,既有大舉擴張研究業務規模的頭部券商,也有首次發力的中小券商,還有外資券商以及試圖重振雄風的第三梯隊賣方等。
一時間,分析師人才缺口巨大。多名業內人士表示,如今挖角比以往激烈。有券商研究所所長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旗下分析師快被挖空。另有研究所所長認為,人才稀缺,高價也難引進分析師。
在巨大的需求之下,年輕分析師明顯受益,迎來了好時代。一年內換兩三個東家的分析師并不少見——通過持續跳槽獲得升職加薪,甚至還有的從業兩年就“速生”為首席分析師。
高薪挖角能否持續備受市場爭議。有研究所所長向記者預測,隨著人手補齊,明后年賣方將進入去庫存階段,中小券商燒錢模式將難以維持。
入行不到兩年就成首席
剛入職的研究員要成為首席分析師需要多久?在采訪過程中,多位研究所所長表示,一般要五六年時間才能完成“研究助理—分析師—高級分析師—資深分析師—首席分析師”的職業路徑。
但近期“速生”首席卻頻繁出現。以華南地區一家券商研究所為例,一名科技通信行業分析師2020年才入行,2021年8月登記為分析師,3個月后跳槽到新東家就成為了首席分析師——不到兩年便實現職業生涯的巨大跨越,該研究所還有多名分析師也有類似情況。
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副所長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部分券商研究所有的行業首席組長甚至還沒取得分析師資格——主要是從同行挖來剛干了一年多的應屆生。
對于上述現象,西南地區一家中小券商研究所所長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主要是一些熱門行業會出現上述情況,比如宏觀、固收、新能源,因為這類行業投資和投研需求都很大,所以會給更多年輕分析師帶來機會。“如果有的年輕分析師比較優秀、工作積極,可能三四年就能成為首席分析師。”但他也表示,實際上要想深入了解一個行業,沒有十年左右的經驗很難做到。
其中,部分“速生首席”往往通過連續跳槽獲得升職,同時薪酬也得到大幅提升。華北一家小型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有些分析師剛跳到我這里,才干了兩三個月,就跳到其他研究所。”他認為“這是不講武德”。
面對高流動性,一家上市券商研究所所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員的高流動打亂了券商研究所的規劃,員工內心也很難形成穩定的預期。“正常情況下,分析師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能力上,這才是正道。但現在外面誘惑很大,一些人心態浮躁,認為即便不拼盡全力,在外面也有地方要,薪酬也照樣能增長。”
此外,有的年輕分析師沒有經歷過牛熊周期,而研究水平的提升則需要時間的不斷積累。在上述所長看來,很多分析師跳來跳去,雖然薪酬和頭銜獲得提升,但是研究水平未必有相應的提高。
人才缺口大增
隨著機構投資者群體不斷壯大,機構業務成為各家券商發力重點,賣方研究是券商向機構客戶提供綜合服務的重要一環。賣方行業在不斷擴張,不斷有券商宣布組建研究所發力賣方,不斷吸納分析師,提供越來越多的首席崗位與晉升空間。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已有十多家券商表示重點打造研究所。在這背景下,2021年以來研究人才缺口大增。前述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副所長表示,“一師(分析師)難求,一售(銷售)難覓。”
那么,新發力賣方的券商能給行業帶來多少職位機會?一般而言,行業配置齊全的大型研究所人員規模均在百人以上。每一家打算加入競爭的券商,都會給行業帶來10多個首席崗位的空缺。而從行業來看,不同行業之間的分析師數量也差異懸殊,比如個別券商在新能源等“重配”行業研究人員可多達20余人。
“我們的人快被挖空了!”前述華北小型券商研究所所長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在這名從業逾十年的研究所所長看來,盡管研究領域確實是高流動性的行業,但2021年已經到了極度競爭的狀態。
北京一家券商研究所所長向記者表示,“有人員流失不可怕,但2021年有幾家券商研究所核心人員流失率甚至超過50%,這對研究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中,不僅有中小券商首次發力研究業務,還有頭部券商擴充研究規模,此外部分曾掉至第三梯隊的研究所宣告重新“雄起”,而外資券商同樣不甘示弱。
據證券時報記者對證券業協會數據進行統計,截至2022年1月22日,相比去年初,分析師人數減少的券商近50家,在行業中占比超過45%。方正證券、海通證券分析師減少數量較多,其中方正證券人數“斬半”,海通證券則從去年初的138人減少至目前的118人。
此外,新時代證券、安信證券、中泰證券、長城證券、財通證券、長江證券、東海證券、太平洋證券、光大證券也出現“兩位數”的分析師流失。
相應的,分析師人數大增的券商有:中金公司,增加38名;中信證券增加28名;中信建投增加20名。此外,華鑫證券、華龍證券、國海證券、興業證券、德邦證券等券商分析師隊伍均有明顯的增員。
事實上,分析師成長需要時間的沉淀,并且獲取正規分析師資格需要兩年時間,這導致有一定經驗的年輕分析師受到行業的追捧。市場供需變化之下,分析師的身價不斷水漲船高成為突出現象。
高薪挖角能否持續
近年來,部分中小券商研究所走出“高舉高打”的模式,通過攬入一批明星分析師,快速打響知名度,換得傭金??梢钥吹?,如今又有一批中小券商按照該模式發力。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盡管研究所有協同投行、財富管理、資管等職能,也能為券商快速打響名氣,但研究所能否獨立賺錢,仍是制約大部分中小券商研究所能否持續走賣方路線的主要因素。
一家券商研究所人士表示,大平臺可以持續為研究所燒錢,但小平臺很難,“現在溢價比以前更高,五年前或許每年投入幾千萬就可以發力賣方,現在動輒過億,許多小券商一年凈利潤就幾億元規模,不可能拿出30%來投入。”
一位老牌券商研究所所長也分享其從業多年感悟。他認為,中小券商研究所要長期做賣方,要突破某個規模臨界點,一旦實現規模效應才能相對從容。
他說,“目前已經做起來的中小券商有個特點,即招攬大批明星分析師直接加盟,快速越過臨界點。這些明星分析師帶來足夠流量,快速開出機構席位,幫助剛起步的中小賣方在規模與排名方面快速進入買方機構的前10、前15。”
多名業內人士也認同該說法,“中小券商想要跨過門檻,先要招攬明星分析師。如果只是招聘成熟分析師團隊中的第一助理、第二助理,雖然成本低,但是買方并不認可。”
前述華北中小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當研究所逐漸形成一套穩定的研究體系,積淀研究資源和打造客戶網絡以后,對明星分析師的依賴將會降低。
明后年去庫存?
隨著各家新設的研究所人員補齊之后,預計整個賣方研究市場將會穩定下來。有券商研究所所長向證券時報記者預測,2022年將是賣方研究所的巔峰之年,明后年將會進入“去庫存階段”。
他向記者解釋,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燒錢模式很難復制,有可能曇花一現,最終走向平凡;第二,大量中小研究所業務不能持續,隨著業務萎縮,收入下降,人員就會出現流失;第三,頭部研究所培養的研究員未來將會跳槽,尋求個人更大的發展,沖擊中小券商研究所現有的生態;第四,頭部券商不靠高薪挖人,而是靠平臺吸引人。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如今,已有中小券商在試水賣方業務之后黯然離場。“我們公司曾經做了兩年賣方業務,現在已基本不做了。”一位剛剛轉崗的中小券商研究所前負責人說。
他介紹,試水賣方業務兩年間,公司每年投入上千萬元,團隊一度擴充到60余人的規模。“我們公司其他業務條線不是很強,但研究所那兩年還是挺冒頭的,雖說沒有創造太大效益,但公司曝光度提升了許多。”
這位券商研究所前負責人發現,研究所一旦將公司知名度提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難繼續,“許多中小券商開始發力研究業務時野心勃勃,當真正干了一兩年后發現收獲寥寥,就會及時調整方向,認為研究所已經為券商打響了名聲,就需要研究所能快速從成本中心成為利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