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3月22日,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下稱上期能源)國際銅期貨首個合約BC2103順利完成交割,交割量6225噸,金額3.7億元。
境內外企業積極參與
據了解,參與交割的包括江西銅業、中銅國貿、五礦有色、托克投資(中國)、LOBBHENGPTELTD、EAGLEMETALINTERNATIONALPTE.LTD.等境內外企業。至此,國際銅期貨業務流程全部走通,各項規則經受了市場檢驗。
2020年11月19日,國際銅期貨在上期能源正式掛牌,以“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人民幣計價”為上市模式,全面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填補了銅產業鏈國際貿易人民幣計價套保工具的空白,也是中國期貨市場首次以“雙合約”模式實現國際化的期貨品種。自上市以來,國際銅期貨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規模穩步提升,投資者結構合理,市場功能逐步發揮。截至2021年3月15日(BC2103合約的最后交易日)共運行77個交易日,累計成交153.38萬手,累計成交金額4143.02億元,日均成交量1.99萬手,日均成交金額53.81億元,日均持倉量1.92萬手。
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金屬部主任兼銅業分會秘書長段紹甫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精煉銅消費國,但由于資源先天不足需要大量進口銅礦和銅金屬,銅原料對外依存度達70%以上。目前我國在銅產業鏈利益分配上仍受控于人,因此需要通過現貨和期貨市場的共同努力,強化中國市場因素,提升銅產業的定價權和價格影響力。國際銅期貨的推出填補了銅產業鏈國際貿易人民幣計價套保工具的空白,盡管上市時間較短,但市場規模在穩步提升,功能初步顯現。
“我們鼓勵境內外龍頭企業在銅國際貿易中、銅資源出口國在對華貿易中使用國際銅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價,切實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段紹甫說。
上期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和市場投資者結構的優化,國際銅期貨將在促進國內外銅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度融合、拓展人民幣在國際實物貿易和金融市場中的結算規模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