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最新的官方外匯儲備數據顯示,我國外匯儲備實現了五連升,截至2019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988億美元,較2月末上升86億美元。去年末至今年3月末,我國官方外匯儲備已增加260億美元,增幅約為0.85%。
一些評論將外儲規模五連升看作是資本回流趨勢的確立。不過證券時報記者認為,年初以來外儲規模的持續上漲,主要得益于兩方面因素:一是從外儲本身看,估值的正向作用是外儲微增的主要因素。去年末至今年3月末,盡管美元指數上漲約1%,美元升值導致非美貨幣相對貶值,進而對外儲的匯率估值形成拖累,但匯率估值的負向作用影響較小。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今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的國債收益率快速下行,使得債券價格上漲,正向支撐了外儲的資產價格估值。因此,綜合匯率和資產價格變動,估值因素為外儲規模的上漲貢獻了正向作用,且是上漲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從外匯市場的角度看,隨著央行退出常態化的外匯市場干預、人民幣匯率彈性的不斷增強,市場對于外匯的供求愈發朝著自求平衡的趨勢演進。
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更趨平穩,主要渠道的跨境資金流動狀況進一步好轉,如銀行結售匯、非銀部門涉外收付款等衡量跨境資金流動情況的主要指標繼續改善,換匯的討論隨之降溫;而今年外資更是繼續加碼布局國內股票和債券市場,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項下的外資持續流入,同樣也增加了外匯市場供求平衡的砝碼。外匯市場的自主供求平衡是官方外儲穩定的基礎,有形之手“放手”交給市場自我發展,有形之手中的外儲才能穩若泰山。
展望今年后續的外匯形勢,盡管全球政治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不確定性有所上升,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可能加大,但考慮到我國正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外開放步伐、中美經貿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鴿派等有利因素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加之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匯率“自動穩定器”功能逐漸顯現,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有望總體保持穩定,即外匯市場將大概率繼續保持供求自主平衡,相應的,我國官方外儲規模也有望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