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之后,人民幣匯率再現短時間內大幅上升的格局。以離岸即期價格計,6個工作日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從最低點的7.1675一路上行至7.0510。上周五紐約市場還有消息顯示,在中美貿易摩擦暫緩預期影響下,人民幣兌美元短期看漲期權成交量大增,點位也直接看到了6.95。如果回溯至8月初,兩個月的時間里,離岸人民幣即期價格更是已經在7.0至7.2的箱型區域內整整震蕩了兩個來回,波幅較此前有明顯擴大。
這樣的振幅,即便歷數“811匯改”以來的市場走勢,也是比較特別的。今年來,在市場環境影響下,人民幣匯率先升后貶,這也跟2015年匯改以來每一年內基本都是單邊行情的格局大不相同。應該講,人民幣匯率的震蕩已常態化,即期匯率每個交易日來回數百個基點的波動,對市場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市場的波動增大,顯示出匯率的彈性在增強,但市場參與者則可能還沒跟上步伐。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售匯客盤中即期交易的占比仍然超過80%,主動運用遠期和期權進行套保的比例尚不到10%,這跟全球市場中50%~60%的套保占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也因為即期市場占比大,市場主流情緒很自然會認為人民幣升值是好事,人民幣貶值會遭受損失。這種認識,是非常不利于個人或企業在一個波幅更大的市場環境中進行資產配置,或者敲定投資決策的。
對應到宏觀決策上,我們也應該對一個彈性更大的匯率環境做好準備。過往三年中,人民幣匯率在6.2到7.0之間來回震蕩三次,歷次波動對宏觀環境的擾動已經是有目共睹。當然,隨著波動成為常態,市場主體跨境資產重配基本完成,匯率波動對外匯儲備的影響在逐漸下降,但對其他層面的宏觀傳導機理,我們會不會面臨未知的考驗呢?
跟個人與企業一樣,未來人民幣匯率無論如何波動,其對宏觀環境的影響都不是絕對的好或者不好的問題。以我為主,對癥下藥,才能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把好整個經濟運行方向的舵。要讓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v觀全球金融史,也只有當公眾和央行都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匯率這一價格信號時,這個市場才能稱得上成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