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火爆,基金發行規模也水漲船高,新產品爆款頻現,“日光基”“半日光基”層出不窮,300億元、500億元、1000億元天量資金競相追逐,引發市場是否需要限制發行規模的激烈爭論。
不可否認,目前權益基金發行市場出現了諸多可喜變化,但我們不能被短期的火熱沖昏頭腦,此時公募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正面臨市場考驗,爆款潮下更要冷靜理性,量力而行,控制盲目的規模擴張沖動。
爆款產品之所以能迭出不斷,固然離不開基金公司的品牌營銷和知名基金經理的帶貨能力,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牛市強烈的賺錢效應和渠道的推動使然。長期以來,基金管理中都會面臨規模與業績的矛盾,尤其是牛市財富效應爆棚之時?;鸸芾砣藦睦孀畲蠡嵌?,需要盡可能把基金規模做大。但資管行業存在著所謂的“不可能三角形”定律,即高收益率、低波動風險、產品管理規模大,不可能同時實現,其實質是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是有邊界的,過大的基金規模不僅會增加后續運作過程中的操作難度,影響基金業績,而且會放大運作風險。有基金經理在今年一季報中坦言,該基金一季度小幅跑輸比較基準,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基金規模的控制。
財富效應顯著時爆款基金比較容易出現,市場點位越高基金越好賣,然而這時規模擴張、投資運作難度加大,不僅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倍增,甚至容易短期虧錢。因此,越是在市場火爆之時,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越要保持頭腦清醒,尤其要適當控制明星產品規模,以明確管理邊界。否則,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或是市場熱門的主題基金雖然可能出現千億規模的“巨無霸”產品,但成也規模,敗也可能在規模。當然,基金經理的舒適管理規模半徑也是能夠進化的,但這需要市場深度拓展和優質公司增加。
不過,當爆款產品控制規模成為常態,也可能暴露出來另一些問題。如募集上限的設置,反而會演變成渠道的“饑餓營銷”,甚至出現“借錢”申購加劇天量認購規模,爆款基金或扭曲為規模導向的產物。此時基金公司各方應利用增加的話語權,嘗試考慮改變基金銷售的費率體系,著力改變對渠道過分依賴的情況,抑制渠道推動的“贖舊買新”現象,大力支持基金投顧體系建設,實現真正的客戶利益導向。